应对气候变暖,企业如何节能减排。
应对气候变暖,企业如何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当前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排放废弃物,从而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困境。
其次,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07年以来,从世界环境日、八国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到夏季达沃斯峰会等,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几乎是逢会必谈的主题。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密切相关。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依然是我们的主题,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也要主动承担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因为减少排放、保护环境是我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努力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这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贡献。
最后,节能减排倡导正确的政绩观。今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中透露,今年下半年全国省级领导班子换届,节能减排工作将成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这就表明,干部考核中节能减排指标的硬化,将塑造一个崭新的政绩观。
节能减排的实施路径
为了化解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寻节能减排的有效路径: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无疑会降低单位GDP能耗。但在现实中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要使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管理和政策的相互抵消效应,防止部门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问题。
2.以绿色科技为动力,提高节能减排效益。发展绿色科技不仅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开发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和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3.变革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始终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成为文明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强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和紧张。节能减排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把自然也作为主体,把自然看做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存对象,把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延伸到自然界,这样我们的政策才会既关注到人,也关注到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改变GDP等于发展、重化工就是工业化等片面认识,改进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使经济增长方式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4.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首先应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建立环境问责制,将环境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推动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主的战略环评,从发展的源头保护环境;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
5.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的具体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效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6.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我国是怎样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成分改变等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我国的气候与环境也因此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气候模式预估,未来100年全球可能还将升温1.4~5.8℃,全球平均降水将有明显变化,北半球雪盖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一些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如高温、强降水、热带气旋等)发生的频率会增加;许多地区的干旱将加剧,海平面将加速上升,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有可能将比1990年上升0.09~0.88m。 二十一世纪我国气候可能将继续明显变暖,尤以冬半年、北方最为明显。我国近百年增暖的幅度为0.5~0.8℃,近5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其中东北北部、内蒙古及西部盆地已经上升了2℃以上。气候变暖后,我国的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趋多、趋强,夏季高温热浪增多。气候变化将对我国农业产生一些影响,如作物生长加快,生长期缩短,可能减少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从而对农业这一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产生重大影响,种植制度将发生改变,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压力日益增加,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占世界第二,我国面临严峻的减排形势和快速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正确理解气候变化对各个方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其利弊关系,提出相应的适应及减缓对策,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除了根据温度、水资源、生物等气候与环境因子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调整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外,还要认真采取水资源、海岸带、农业、森林、草原、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适应对策,特别要重视需在现有认识基础上,选择有利于对付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无悔对策和措施,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把全球气候变暖将产生的影响考虑进去。例如,依据过去50年气候资料,目前计划到2020年耗资830.6亿元建设淤地坝16.3万座,在主要入黄支流建成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但实际上由于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加剧,西北高原夏季降雨量将明显增加,非但淤地坝的作用会减小,而且可能造成区域性连锁塌、垮坝,从而造成重大灾害。所以,“十一五”规划一定要根据气候变化采取适应措施,趋利避害。 第二、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充分考虑国家长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施,坚持把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优先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步伐;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对能源生产、输送、加工、转换到最终利用的全过程实施节能管理;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以及生物质液化、气化技术,积极研发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坚持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减缓气候变化战略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协调。当前以解决国内日益严重和紧迫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资源供应紧缺问题为驱动力和切入点,推进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并将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 第三、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研与业务工作 由于未来人为排放方案的多样性、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气候自然变化的难以预测性以及气候系统各圈层和多种影响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反馈的复杂性等,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包含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人类对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认识,解决和减少不确定性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界的重要任务。要深入理解全球气候系统中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了解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等的循环过程及其机理,掌握气候变化检测和预估的方法。应当尽快部署和实施中国气候系统观测、大气成分观测以及气候模式系统等一系列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以加深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使我们在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强信号区的影响方面获得新的观测事实,提高对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准确率。
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实施一系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计划之一。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一方面节能 减排 ,一方面 大力发展核电、水电等绿色或能源,减少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 目前,中国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7年的69.4%,水电、风电和核电的比重由4%提高到7.2%。可再生能源总利用量约为2.2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 截至去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年发电量4829亿千瓦时,电力装机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规模成倍增长,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五位。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1.1亿平方米,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核电装机906万千瓦,比2006年增长30.5%。 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中国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为各个省市和各个企业的节能减排起到推进作用。我国还鼓励并强制向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这样就在生产中降低了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让你看一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制度和行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