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过的茶叶渣可不可以用来做肥料呢?
泡过的茶叶渣 可以用来做肥料 。
原因如下:
1 废茶中含有氮大约4.16%、五氧化二磷约0.43%、氧化钾约1.44%、有机碳约28.1%.
2 将茶叶渣堆沤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迅速增加,所以将茶渣或茶末堆制发酵后施入土壤,既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又可以抑制硫酸铵、尿素等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减少无机氮的挥发损失,是良好的有机肥料。
3 但茶叶在这里只能起到补充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因为茶叶里本身含的氮磷钾养分非常低,另外如果茶叶没经过发酵,加的量就不能太多,否则茶叶腐熟过程中反而会消耗掉土壤中大量的氮素营养,还会产生大量的热
二年茶苗怎样追肥?
一、园地选择
茶园气候环境条件适宜于茶树生产,产地环境条件必须符合中国农业行业标准NY 5020规定要求。园地土壤要求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6.5。非石灰岩发育成土,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宜选择坡度25º以下山坡地,以坡度3-15度最佳。离水源较近,地下水位在1m以下,排水良好。
二、园地规划园地应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统一规划,尤其是道路、排水沟、蓄水沟等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茶园四周植树,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1、道路设置
道路设置要考虑农用物资和鲜叶的运输便利,方便机械化作业,应路路相通,并尽可能利用瘦薄地段建路。机耕道路面宽3~4m;工作道路面宽2.5~3m;步行道路面宽1.0~1.5m。山地茶园每6个~8个梯层设立一横步道,每隔40m~60m设一条与横步道呈“之”形的直步道(坡度25º以下)。
2、排灌系统
排灌系统在于排除积水,纺织冲刷,利于灌溉及蓄水抗旱。
(1)建立防洪沟
在茶园上方和下方与荒山林地或农田交界处分别开设一条深50cm、宽60cm和深40cm、宽50cm的排洪(水)沟,以拦截上方的雨水和防止茶园中水土冲入农田。
(2)建立排灌蓄水沟
在直步行道两侧和横步道上侧开一条深、宽各20cm的排水沟,沟内每隔2m左右开设竹节沟,以减少水土流失。
3、蓄水池
每10~30亩茶园应在机耕道侧旁建造一个容积为5~8立方米的水池,用于蓄水防旱灌溉。
4、防护林带
在分水岭、道路两旁和茶园吃风口处,种植适宜生产、经济价值较高的速生树种,以改善和优化茶园生态环境。
三、园地开垦1、坡度15º以下平缓坡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50cm以上。
2、坡度15º以上坡地,按等高水平线筑梯地,梯面宽应在1.5m以上,然后开垦。
四、茶树种植1、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高效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2、种植时间
春季种植:2月中旬~3月上旬。
秋季种植:10月下旬~11月下旬。
3、种植密度
单条植:行距150cm,株距30cm,每丛茶苗2株~3株,每亩苗数3000~4000株。
双条植: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丛茶苗2株,每亩苗数6000株左右。
4、茶园施肥
茶园常用肥料分为有机肥(迟效性农家肥)和无机肥(速效性化学肥)。有机肥一般是经腐熟的土杂肥、栏肥、豆饼、桕子饼、菜子饼和山草等,有机肥主要作基肥用,无机肥主要用作追肥。
5、施肥方法
根际施肥:复合肥、尿素、饼肥实行沟施,在行间开10cm以上深沟,均匀撒入,及时复土。
根外追肥:选择在阴天、傍晚进行树冠叶正反面喷洒。常用浓度:尿素0.3%~0.5%;过磷酸钙0.5%~1.0%;硫酸钾0.5%~1.0%。
五、病虫害综合防治(1)防治要求
保护茶树的正常发育,增强树体的抵抗能力,促进生态平衡,科学使用农药,提高防治效果,控制环境污染,节省工本。
(2)防治方法
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总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病虫发生、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3)防治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检疫性病虫蔓延、传播。
合理修剪,及时清除病虫危害的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病虫源;加强肥管,健壮树势,增强抗病虫能力。
保护和利用天敌,发挥生物防治作用,以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
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做到及时、准确地防治。
化学防治。一是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控制环境污染,非用药不可的,尽量点治或挑治。二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杀伤力低的药剂,交替使用不同的药剂,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注意喷药质量,减少喷药次数!
园茶树种植后1~2年,处于幼苗阶段,尤其是当年出土或移栽的荼苗。由于枝叶娇嫩、扎根较浅,当遇到干旱烈日、低温严寒等不良气候,茶苗生长就会受到威胁,轻者生长受阻,重者植株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栽植茶苗的成活率,促进茶苗正常生长,加强栽植后的管理十分重要。
茶园的日常管理:
浅耕培土:
茶籽出土齐苗(或移栽)后,在旱季到来之前应抓紧时机进行浅耕培土。但表土层干旱形成板结后,则不宜再浅耕松土,以免伤害连在土块上的茶苗。可在茶苗周围30cm左右培上一层碎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当杂草较多时,宜多锄两次,以免杂草与茶苗争夺水肥。
铺草遮阴:
在夏天到来之前,茶园铺草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护茶苗不受旱害。铺草范围在茶株两旁各30cm左右,铺草厚度为10~13cm,上压碎土。覆盖物要就地取材,茅草、蔗叶、麦秆、穗草等均可。茶园铺草不仅有保水作用,而且对防冻、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土流失都有很好效果。茶苗在幼年阶段喜湿耐阴,在茶苗出土后用松枝、杉枝或蕨类等遮阴,将其插在茶苗南面,避免阳光暴晒,这样做十分有利于茶苗的生长。
如在英德茶区,全年或秋冬都要进行铺草,铺草要离开茶头10cm。据试验,浅耕加铺草200kg,配施硫酸钾20~30kg的幼龄荼园,可增产18%,土壤有机质增加0.5%~0.6%,氮、磷也有所增加,茶园铺草对幼龄茶树快速成园和成龄茶园高产、优质、高效有重要意义。
间种绿肥或豆科作物:
在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如太阳麻、田菁、山毛豆、萝卜、黄豆花生等,既可起遮阴保苗作用,又可增加绿肥回田,提高土壤肥力。据试验,新植茶园间种太阳麻,幼苗成活率可提髙7%以上,苗高、树幅、茎粗、分枝明显增长。太阳麻回田后土壤有机质提高4%,水解氨提高45mg/kg,速效磷提高7mg/kg。
2007年在广东英德茶园幼龄茶树间作大豆试验表明,间种大豆后土壤有机质比对照提高了8.3%~10%,土壤速效氮含量也有显著提高,比对照高了17mg/kgo同时茶、豆间作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另外,在冬季种植绿肥的茶园温度能提高0.6~6℃,冻害减少7%~13%。
人工灌溉:夏季旱期较长,采用上述防旱措施后,茶苗仍有萎蔫现象时,必须人工灌溉,在距茶苗13~15cm远的地方,挖7~10cm深的穴,浇上半瓢清粪水(50L水兑三四瓢猪粪尿或250~300g硫酸铵),因其内含的盐分有利土壤保湿,应随即覆盖,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补苗与间苗:
新建茶园不论是直播还是移栽,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现象,必须抓紧时间在建园后1~2年内将缺苗补齐,这就是补苗或补植。最好采用同龄的茶苗补,补苗要注意质量,沟开30cm深,要施底肥,选择生长一致的壮苗,每穴补植两株。补植后要浇透水,在干旱季节还要注意保苗。直播茶园有的播入种子过多,有的品种混杂,种子质量不高,从而造成茶苗生长参差不齐,所以要进行间苗。间苗时期宜在播种后第二年(茶苗2足龄)进行,2年生茶苗根系发达,间出的茶苗也可作补缺用。间苗最好在2月中旬,选择雨后土壤湿润的时候进行,每穴留健苗2~3株。
适当施肥与间作绿肥:施肥不仅能为作物提供营养,同时也是培肥土壤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施肥应该针对土壤特点,选用恰当的肥料。新垦的幼龄茶园,因树冠覆盖面积小,枯枝落叶也少,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大于积累速度,故应多施纤维素含量较高的草肥、圈肥及堆肥等。同时以勤施薄施、先淡后浓、先少后多为原则,氮磷钾比例为2:1:1,试采茶园3:1:2,以水肥为主,沟施或穴施。
第一次施肥在植后1个月,以后每15天~1个月施1次,施肥量在2龄前幼龄茶以8个纯氮(10kg尿素)为宜,以后随树龄而增加,先松土后施肥。绿肥富含有机质,豆科植物绿肥的氮素含量较丰富,茶园间作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保水能力,减少和防止水土流失。在幼树期,由于土壤覆盖度小,茶园表土常常因暴雨造成水土流失,间作绿肥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
据广东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2006年、2007年茶、豆间作试验结果显示,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大豆秸秆回田后,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特别是能显著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全氮含量;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的发生,显著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在南方茶区,高温季节常因太阳辐射热而使叶片灼伤,间作高秆绿肥,可为茶树遮阴,减少阳光暴晒,预防灼伤。但间作绿肥,尤其是高秆的夏绿肥,应注意防止绿肥与茶树争夺水肥、阳光,必须合理间作。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