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好滴灌技术绿化城市
2.1节水效益明显
微喷滴灌可以不受地形、地块条件的限制,很好地控制灌水量,做到适时适量供水。在灌溉过程中,供给的水分比较均匀地喷洒在苗木表面和地面上,然后逐步渗入到根系活动层。如果设定的供水速率低于土壤的渗透率,即可保证不产生地面径流,同时根据土层的容水能力设定好灌水持续时间,还可基本做到不产生深层渗漏,从而避免土壤板结、局部积水及水土流失等问题。
2.2节能效益
实施微喷、滴灌后,减少了灌溉用水量,节约了抽水、提水灌溉区耗能,同时还可随水施肥,既减少用工又提高肥效,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3省工效益
微喷、滴灌的自动化程度比传统灌溉有较大提高,用于灌溉的劳动强度也相应降低,需要人工少,节约劳力支出,该工程灌溉管理仅由一名工人完成。用传统方法灌溉是需专人看护,且灌水定额大,灌水时间长,用工较多。
3.微喷、滴灌技术的生态效益
3.1减少病虫害的产生
微喷、滴灌降低了植物根部的空气和土壤湿度,可明显减轻多种病虫害(尤其是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等)的发生。据调查,微喷、滴灌比传统灌溉发病率降低20%~50%,可减少50%的农药和化肥使用量。
3.2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
微喷、滴灌的水分接触土壤后,加速植物残体和肥料的溶解,由于水、气比例适当而为微生物和菌类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条件,可形成新的团粒结构,进而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使土壤结构向良性发展。
3.3可增湿调温、有利于小气候的形成
微喷、滴灌由于采用小的灌水定额和浸润入渗机制,灌后水分并不完全充满孔隙,土壤保存了部分空气,因而低温下降较小,有利于植物生长。由于微喷灌在喷洒时,有部分水滴被破坏后汽化成雾状,在喷洒的同时,即补充了空气的湿度,形成了“增湿调温”的状况,有利于形成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后,直接减少了地表的蒸发,减少了水分的无效消耗。
4.微喷、滴灌技术的社会效益
使用微喷、滴灌技术后,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改善了土壤条件,苗木成活率高,苗木生长量大,有效地提升园林工程的景观效果,节水效率大大减少了绿化用水量,让城市绿化工作更有效的开展,促进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如何才能做好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
---控制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在于每一道工序的质量管理是否严格按照合同和技术规范、标准执行并予以专业化的监督管理。施工中,土壤处理,如土壤翻挖深度、客土质量、有机肥腐蚀程度及施放量、地形平整度、施工放线处理,种植穴(槽)开挖,苗木质量和苗木种植处理,以及苗木栽后管养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
首先,明确施工质量的控制目标
园林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一项技术措施,也是一种科学管理手段。根据《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种植土必须“理化性能好、结构疏松、通气、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因此,土壤处理要立足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化验分析,对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及保水性等进行测试,然后再通过采取相应的消毒、施放有机肥、客土混合、掺沙培土等措施改善土壤质量。种植穴(槽)开挖要根据苗木的根系及土球直径、土壤质量进行,混入适当的客土和基肥,以创造有利于植物自然生长的环境。
苗木种植处理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灵活处理的原则,优先使用优良的乡土树种,推广应用自然植物群落模式。例如道路绿化若选用自然植物群落的布局,不仅仅能完善城市绿道功能,丰富城市公共绿地类型及绿化布局,还能较好地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种植前应对苗木根系、树冠进行适当修剪,拆除带土球苗木的包装物。种植带土球的苗木时,种植穴(槽)底部要平整,裸根苗则要将种植穴(槽)底部的土壤填成锥形。填土时要遵循“三埋两踏”的原则分层压实,不留空隙。另外,还要注意苗木观赏面的朝向,以营造更加优美的景观效果。
其次,加强监督管理
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通过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监理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或建造师按照合同、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化监督管理。其控制效果可在施工中通过一系列措施予以把控,一遍实现预期目标。
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涵盖各分项、分部工程每道工序的全过程
这些工序的质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施工中有一道工序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体绿化效果。园林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特殊产品,它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故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监理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或建造师应将“质量第一”自始至终作为质量监控的基本原则。
与此同时,坚持以人为控制为核心,实行管理创新,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动力,增强人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避免人为失误。提高专业施工作业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确保每道工序质量和工程质量。重点做好事前、事中控制,严格对工作质量、工序质量、中间产品进行检查监督和交叉验收,客观公正地处理质量问题。认真记录质量检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处理。再加上经常性的检查督促、整改落实,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实现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目标。
苗木质量是施工质量控制监督管理的关键,尤其是苗木进货关
除了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根系发育情况要符合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且达到技术标准外,苗木是否生长健壮,是否有机械损伤或人为损伤,是否有无病虫害都要进行仔细检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事先制订苗木质量控制标准。
乔木、灌木和地被等植物的栽后养护管理,要遵循经济、简便原则,尽量避免费时、费工及水肥消耗过高。管养重点应放在浇灌定根水和苗木栽后一周的浇水养护。此阶段的质量控制可着力于浇水的水质和次数。水源应遵守少用或不用自来水,多用雨水及中性水的原则,浇水次数要视天气情况而定。浇水要立足于一次性浇透,并借助微喷、滴灌、渗灌等方式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技术,避免形成地表积水或径流。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清远市风景园林协会)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