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土壤良好孔隙性的措施?
(1)增施有机肥
有机物分解产物(如多糖类)是土壤颗粒的良好团聚剂,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一般来说,有机物料用量大的效果较好。
(2)实行合理轮作
作物根系活动和合理的耕作管理制度,对土壤结构的形成起很好的作用。一般来说,只要植物根系发达,都能促进土壤团粒形成。例如,多年生牧草每年供给土壤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胶结物质比一年生作物多;一年生作物的耕作比较频繁,土壤有机物质的消耗快,不利于团粒的保持。
(3)合理的耕作、水分管理及施用石灰或石膏
在适宜含水量进行耕作时.可避免破坏土壤结构。合理的水分管理,尤其在水田地区,采用水旱轮作,减少土壤的淹水时间,能明显改善水稻土结构状况,促进作物增产。
此外,酸性土施用石灰。碱土施用石膏,均有改良土壤结构性的效果。
(4)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土壤结构改良剂是改善和稳定土壤结构的制剂。按其原料的来源,可分成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自然有机制剂和无机制剂3类。但通常多指的是人工合成聚合物,因它的用量少,只需用土壤质量的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即能快速形成稳定性好的土壤团聚体。它对改善土壤结构、固定沙丘、保护堤坡、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城市绿化地建设具有明显作用。
水稻土是什么?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水稻土是耕种活动的产物。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过程是在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响下,进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作用与盐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积与迁移、淋失,使原来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剖面发生分异,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态、理化和生物特性。水稻土的剖面结构包括下列层次:耕作层(A)、犁底层(P)、渗育层(W)、 淀积层(B)、淀积潜育层(Bg)及潜育层(G)。耕作层淹水时水分饱和,呈半流泥糊状或泥浆状。排水落干后,呈包含有屑粒、碎块的大块状结构,结构面见锈斑杂有植物残体;犁底层较紧实,暗棕色的垂直结构发达,有锈纹和小铁锰结核;渗育层由于水分渗透,铁质淋洗强烈,颜色较淡;淀积层多呈棱块状结构,多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淀积潜育层处在地下水变动范围内,呈灰蓝色,有较多的锈斑和锈纹结构不明显;潜育层处于还原状态,呈蓝灰色结构。 水稻土大致可分为淹育、潴育及潜育等三种类型。淹育型发育层段浅薄,属初期发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见母土特性,如红壤仍有红色底层;潴育型发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结构;潜育型属由潜育土或沼泽土发育而成。水稻土是中国很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应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充分利用。
水稻适合种植在哪一类土壤中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 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所以 壤土类土壤 应该好于 粘土 类土壤。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