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高陵、蓝田、周至、户县、临潼和咸阳想比,哪个的发展潜力更大?
高陵、临潼、蓝田、户县、周至和咸阳等周边市和县区各具特色,从自身优势方面分析,临潼→咸阳→高陵→户县→蓝田→周至这样的走势排序比较合理;个人观点是这样的:
秦始皇兵马俑的招牌足以让临潼稳居阶段性“名、利”前列,2020年通往临潼的9号线地铁足够看出来临潼的重要性;咸阳距西安一步之遥,但是近几年的发展与建设略显蹒跚,实力内存还是不差的,就看往后的追赶超越战略提速快慢了;高陵位于“西安北”,后起之秀实力和前景绝不可轻视,预计会有飞跃式的发展;户县改名为鄂邑区 ,发展唯稳,但是资源有限,不加把劲要掉队了!蓝田地势依附秦岭,秦川边缘丘陵多,地域广,交通发达,发掘、开发旅游资源优势,会迎头赶上的;周至:距离西安较远,主要是给黑河给西安供水,不被允许发展工业,也是2019年6月刚刚脱贫,相比较其他区县较为落后。
同时临潼,高陵,阎良,鄠邑为西安的城市副中心。
配图(蓝田)。
高陵 蓝田 临潼 户县 周至 咸阳
概述:题主询问的以上都是围绕大西安城区发展的区县,在西咸一体化背景下 根据地理位置 环境 距离 文化景点经济软硬实力,以及省政府关于各地发展规划和未来产业定位做出以下排序。
距离中心城区优势:
咸阳>户县>临潼>高陵>蓝田>周至
地理环境优势:
咸阳>户县>临潼>高陵>周至>蓝田
规划设计优势:
户县>咸阳>高陵>临潼>周至>蓝田
经济实力对比:
咸阳>高陵>临潼>户县>蓝田>周至
综合实力及未来规划优势:
咸阳>户县>临潼>高陵>周至>蓝田
咸阳城区文化政治经济优势显而易见,户县地势平坦面积大距离城区较近,交通网络容易建立分化主城区压力,配套规划设施文化教育医疗投入大。临潼距离西安较近,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未来地产开发好,未来可以开发文化对应的第三产业。高陵位置距离西安较近,但是被未央灞桥隔着,房产投资者意向不高,放房价较低发展潜力较大,但是市场不温不火,但是经济要强于剩余区县。周至县面积较之最大,距离西安城区最远,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较好,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和蓝田定位为农业县,为什么周至排在蓝田前面,主要是相对于地势和可发展土地强于蓝田。其他两县不分伯仲。
贾雨村当官还靠着贾政提携,为何官位反比贾政更高?
贾雨村之所以比贾政的官位还要高,主要得益于下面几点。
一,贾政素质高,能量大。贾政这人人品还不错。贾政情商不高,他与自己的子女,妻子,兄弟的关系都不太融洽,但他在外界的口碑却不错:“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贾政的人脉广。贾政出身世家,虽然只是五品员外郎,但其祖其父遗留的实力还在。林如海的面子也不可小觑,又与王家,史家,薛家同气连枝,一荣共荣,一损俱损,更有女人身在后宫,是潜力较大的绩优股。因此,他所谋求之事,如探囊取物,唾手而得。
二,贾雨村的起点比较高。贾雨村是进士出身。进士出身的人被认为有真才实学,在仕途上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晋级也比较快。贾雨村就是这样。贾雨村本身有真才实学,他得了真实隐的帮助之后,中了进士,选入外班,平步青云,一直升了本府知府。是当时的四品官员了。贾雨村也不是纯粹的求官,而是起复,是朝庭为了彰显恩典,对贾雨村这类因种种不是原因的原因而被罢免的官员的重新起用。
三,贾雨村的后台比较硬。贾雨村作过林黛玉的老师,这在过去世道尊严的时代,老师等同于自己的父亲。因此林如海般起贾雨村来不遗余力,把他拜托给了自己的舅兄。林如海当时真实身份可能是两江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是正二品大员,贾政爱妹及妹婿,人又实在,“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弟方致书烦托”。贾政凭着贾府的人脉,帮起贾雨村也是尽心尽力。因此,“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可以说,没有贾政这个五品员外郎,就没有贾雨村这个四品应天府。官场上就是这样,你的真才实学,有时比不上其他人的后台人脉。
贾雨村和贾政来自不同的阶级,他们当官正好展示出清代做官的不同途径,以及官场的潜规则。
贾雨村也是红楼中贯穿全书的一个人物,虽然他在书中若隐若现,大部分情况下是借书中人物之口提及他,但他在书中的浮沉也算是当时官场的浓缩版。
他是寒门学子,小说中介绍贾雨村,原是胡州人氏,祖上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不管他祖上如何,到了他这一辈,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屌丝一枚,住在葫芦苗,穷得连上京赶考的路费都没有,要不是得到了甄士隐的资助,他估计还在葫芦庙里喝西北风。
不过他还是有些才华的,一考便中,中了进士,选入外科,很快升为知府。但上任一年,便因贪污,又恃才侮上,被上司参了一本而被革职。
但贾雨村还是有几分运气的,做了林黛玉的老师,借着盐科老爷林如海的推荐,不仅与贾政相识,搭上了贾府这条大船,而且很快便在贾政的干预下复职,上任金陵应天府的官职。
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一职,那么“应天府”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旧时也叫京师,是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的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到顺天府,应天府就作了留都。应天府管着上元、江宁、句容、溧阳、高淳、江浦和六合八县,也就是在江苏南京一带。
应天府在明亡后就改名为“江宁府”了,曹家又做了多年的江宁织造,曹公的暗语着实厉害。也就是说,应天府所在省份完全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势力的掌控范围之内。也因此,贾雨村才能这么快补缺。
巧的是,贾雨村一上任就碰上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官司,又涉及到曾经资助他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这下有戏看了。一边是强权贵族,一边是平民恩情,前者能助他直上青云,或许还能登上人生高峰;而后者只是滴水之恩,对前途毫无帮助。
贾雨村本就是一个贪酷之徒,即使没有门子,恐怕甄英莲到最后也还是难逃恶运。判案结束后,他急忙给贾政和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修书两封。从此,贾雨村搭上了升迁的快车,深谙官场潜规则,一路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吏部侍郎、兵部尚书。
可以说,贾雨村就是个官迷,那么他为什么要如此留恋官场呢?前面说了,他是寒门学子,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要想出人头地,只能做公务员,而且这也是纵多古代学子的出路。要做公务员,参加科举考试虽然难度很高,但也算是一条捷径。
贾雨村进入官场之后,要想永保不倒,他就只能不断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为国效力,以此获得朝廷殊荣,封个爵位什么的,这样后世子孙就有了保障。但是他既假清高,又不是什么清官,胸无大志,唯一所求就是步步高升。
只要他掌握了官场潜规则,不断地向大官僚贵族靠拢,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他想要的资源。而且在他被降职,甚至被削为平民时,仍旧心有不甘,他仍然相信自己可以东山再起,执迷不悟。
贾雨村可恨,但实际上更可悲。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在古代有多少士子为求取功名而孜孜不倦的苦读,又有多少学子进入官场后,依旧能保持一身正气,这是一个历史难题。
贾雨村只有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升迁,通过官职的大小来求得心理一份安慰。但贾政就不一样了,他是有背景的大官僚家族。
在第75回,贾赦曾这样说:
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
一番话点出深意,贾府的子孙根本没必要读书,反正迟早也会有官做。贾府做官的途径有三条:
第一条走科举之路,比如贾敬,他也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还中了进士,关键他还有祖上的爵位可以承袭。
清朝的封爵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降一等”,指的是儿子的爵位要比父亲低一等。如果父亲是亲王,那么儿子就袭封为郡王,到了孙子则袭封贝勒。
还有一种是“世袭罔替”,指的是始王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其后代总有一人袭封始王最初被封的爵位。如果袭爵人犯罪,其爵位可由家族中的其他人员袭封。比如铁帽子王,清朝的铁帽子王共有八位,都是按功劳分封的,这八位王爷都凭实力,从马上得天下的开国元勋,为清王朝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条便是捐纳,比如贾琏捐的是同知,贾蓉捐的是龙禁尉。同知为知府的副职,龙禁尉也就是皇帝的禁中侍卫。
在清朝的御前侍卫一般都由满、蒙贵族或功臣子弟担任,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则,一般升迁很容易,成为满人获得高官厚禄的一条捷径。
出身御前侍卫而成为朝廷重臣的例子多的是,比如纳兰明珠、索额图、索尼、隆科多、肃顺、和珅等,其中爬得最高跌得最惨的,非和珅大人莫属。
清朝捐官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富而不贵者,花钱买官以抬高身价,贾琏、贾蓉捐官就属于这种情况;二是官宦子弟,读书屡试不中者,一般也只是捐个虚衔。如果要想补缺,还得到吏部报到,称为“投供”,然后再抽签分派到某个省候补。
科举和捐纳是汉人在清朝主要的入仕途径,而满人当官的门路则更丰富。比如世袭祖辈爵位、就读贵族学校、官员推荐等。
贾政当官就属于推荐,他是其父贾代善临终上了一本,皇上才赐予了他一个工部主事,后升任员外郎和郎中。也就是说,贾政有官做是父亲用面子换来的,说好听点,就是自家推荐,这也是贾府当官的第三条途径,贾雨村复职也是受了贾政的推荐。
贾政这个职位从表面看虽然是个实差,但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贾府,与清客相公下下棋聊聊天,无所事事。
当然也有真正效力的时候,他不是被放了两次外差嘛,一次是学差,也是个应景的事儿;另一次是外放江西粮道,原本他打算做一个清官的,就像贾雨村当初一听薛蟠的案子时那样的愤怒,但是底下人不允许啊。
贾雨村听了门子的一番介绍,领悟了官场潜规则的奥妙。贾政原本打算对于那些收粮勒索乡民的事,来个严惩不待。他初到时,那些地方官员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他都不为所动。
但现实却是,那些跟随贾政多年的部属好不容易盼到贾政放了外任,有机会捞钱了,不想这位老爷呆性发作,对于州县的馈赠一律不受,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付诸东流,他们再也坐不住了。
于是,他们便集体请假干脆来个躺平。贾政还不明所以,经一个手下提醒,他才明白,原来这波操作是要将他置于孤立之地。
这个手下也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你做清官可以,但你得允许你的下属捞钱,这样下属才肯帮你做事。你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出了事儿,你贾政自身清廉,最多也只是落个“失察”的处分,既不会去坐牢,也不会引来杀身之祸。
贾府被抄后,贾政被召回京,从都察院出来,吓得满头大汗,不过正如之前手下所言,并未受到处分,皇帝看在他“勤俭谨慎”的份上,仍给予了勉励。
从贾雨村和贾政两人的经历来看,前者在官场混得风声水起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他掌握了官场潜规则,而且十分善于利用这些关系为自己所用,有着一套强大的见风使舵的本领,升迁之快也就不奇怪了。
其二,对于无权无势无背景的他,只能通过自己个人的“奋斗”去改变命运,去重整家族基业。所以他成为官迷也不足为怪。
后者贾政之所以对官场若即若离,也有两点原因:
其一,贾政本性并不坏,有一颗想做清官的心,但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面对现实,他也只能缴械投降,也就是说,能力有限,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其二,正因为他做官,所以看透了官场的黑暗,造成了他虽热衷于官场,但实际对官场却是很不适应,相比去花费大力气搞升迁,还不如在家和清客聊天舒服,也更纯洁,反正贾府也“不缺钱不缺势力”,即使他不做官了,也一样有大房子住有车开。
总之,受不同的品性和家庭背景的影响,造成了贾雨村和贾政在官场的不同追求。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