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第三条 大气污染防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建立政府监管、排污者施治、公众参与、共同治理、联防联控的防治机制。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气污染防治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明确有关部门大气污染防治职责。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管理部门组织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推进清洁供暖,推广指导企业使用清洁燃料,组织实施燃煤总量控制。
工业和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并发布工业(电力行业除外)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组织企业实施淘汰落后产能。
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生态环境等管理部门应当对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燃煤锅炉等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安等管理部门应当对机动车(船)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综合行政执法管理部门应当对露天烧烤、餐饮服务业等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农业农村、发展和改革、畜牧、能源等管理部门应当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林草、公安、农业农村、应急等管理部门应当对农作物秸秆焚烧实施监督管理。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生产、销售燃料实施监督管理。
公安、综合行政执法等管理部门应当对燃放烟花爆竹、焚烧祭品等实施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气象部门建立大气环境信息与气象信息共享、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会商工作机制。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社会信用部门对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重点企业实施环境信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内容。
其他部门的大气污染防治职责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明确。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大气环境,形成全社会保护大气环境的氛围。第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大气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第二章 监督管理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关于重点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要求,科学有效地削减和控制排放总量。可以对严重影响大气污染环境的重污染行业和燃煤锅炉项目决定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程序报批后向社会公布。第九条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十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要求,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依法公开排污信息,并对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污染源应急减排清单,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应当确定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并及时发出预警。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预警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第十二条 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开展检验,提供真实、客观、准确检验数据,健全并落实检验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对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