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持续高温引发旱情,玉米地该不该浇水?
夏秋交替时节,此时白天气温均在33℃左右,有些地方会出现37℃左右的高温闷热天气。这种情况下,庄稼(特别是玉米)本身水分蒸发量就比较高,又加上土壤中水的水分不断挥发,此时,三天不下雨,庄稼地就会出现旱情。
像我们山东地区,气候状况与河南基本相同。大田农物作物主要种植的是玉米,其它黍粮谷物(地瓜、花生等)相对面积就少一些。此番高温天气,势必给一些地块带来旱情,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眼下,大部分玉米已经进入灌浆期,籽粒开始蓬勃涨发,也有一部分正值扬花授粉阶段。如果这时遭遇连续干旱,最容易使玉米棒产生粃粒或籽粒不全,甚至出现不结棒穗的现象。
种地人都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马上采取措施,引水灌溉,或开阐放水,或抽水浇灌,只要有水源,就要设法浇一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秋后才会有一个好收成。
这确实是一个很纠结又麻烦的事情,干旱高温,玉米又处于灌浆期。不浇水吧,玉米收成肯定会受大影响。浇一水当然好了,可是,此期浇水真不容易,高温天气下钻到玉米地里,那滋味只有经历过的才有体验,真可谓“爽”歪歪!
有一年六月二十号左右,天气干旱,玉米正处于抽雄扬花期,农民都知道,此期玉米缺水会直接影响到灌浆正常进行,产量和品质会受到很大影响。
明知道此时浇玉米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农民以种地为生存之本,还必须知难而上。
我本家一个叔叔就是浇了一天玉米,中暑严重,经抢救治疗不及时而去世的。家人后悔不及,五亩地的玉米能值多少钱呢!人命没了,这还有什么意思呢!唉!农民啊!
如题,河南多数农田的灌溉情况是,地头有储水井,用小型机器、水泵抽水,铺设水龙带浇灌,一节地一节地边浇边退回的方法。
玉米生长前期,因植株较矮,挪动水龙带还较容易些。现在玉米处于生长中期及后期,植株高度一般都在2.6米以上。天气酷热难耐,挪动水龙带时秸秆拌拌叉叉,十分不便,浇几亩地真不容易的。
如今,有的地方可能已实现了喷灌及地渗微喷式的浇灌方式,这样浇地尚且容易些。
个人观点,如果水利条件良好,克服困难浇一水比较好。但是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最好避开中午前后几小时最热的时段,注意饮水,配备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等。
如果,水利条件差,水源不足,浇一亩地需3~4小时以上的,就不要去拼命了,凭天由命吧,老天下点雨更好。即使是不下雨也不值得拿命去浇那几亩玉米,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有人就有一切。这季庄稼歉收,还有来年呢。再说了,有人可以去从事其他任何事情来挣钱增加收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有人在,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不必计较一季一地的损失,从长计议,有人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漯河污染严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污染?
感谢邀请,看了其它回答,觉得莫名搞笑,我居住在漯河八年了,我认为漯河污染严重并不是自己说了算,漯河地方小,天空是大家的,雾霾稍不留神就到其它地市了。
在我看来,漯河的污染源相比附近地市算是最少的了。
第一、漯河食品行业发达,但是食品行业是轻工业,粉尘烟尘这一类污染还是较少的。几年前银鸽还在银鸽大道,后来都搬走了,人民路东段的华丰厂污染也遭到了市民的反对。
第二、漯河机动车数量并不多,相比周边大市,漯河仅有260万多人,按照五人一辆车,差不多也是50万辆,再者漯河每到冬季便会限行,所以尾气污染不是太大。
第三、秸秆焚烧、烧煤更是不知从何而来,漯河市内几十万人,大部分都是燃气做饭,暖气供暖,烧煤很少。农村地区地方不大,有电磁炉什么烧火做饭也是一部分,再者空气自然净化,也不会产生很大污染。
最后想说的是,漯河产生污染是肯定的,但与其它地方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天空是大家的,不是某个地方能决定的,但环境改善还需要我们每个地方齐心协力。
我是海域蓝豚,河南本地自媒体,欢迎评论点赞,感谢关注留言,谢谢!
作为一名曾经的环保攻坚人员,给大家分析下近期的空气环境污染问题。去年是最严的一年,整个冬季除民生工程外,全部停产停工,环保成效很好,但也影响了经济发展。其实去年元旦以后,污染就起来了,原因是北方一个老太太冻死了,然后锅炉烧煤就放开了。
雾霾最主要的来源是煤,北方的取暖、发电占90%以上(pM2.5),其次是建筑工地扬尘(pM10),汽车尾气、喷漆等。今年空气污染严重当然是放松管控引起的,还有一个非人力控制原因是天气,主要是风、雨雪。
至于漯河的污染为什么比周边地区严重,主要是地形地势的影响,漯河处于南北气侯过渡带,境内无高山,北方风力一般刮到此地正好处于强弩之末,容易引起污染物聚集,确实与本地污染物排放关系不大。熟悉环保的人都知道,公布的2.5污染指数大部分是外地飘来的,扬尘主要是本地造成的,但扬尘颗粒大,主要影响pM10。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