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气治理 > 正文内容

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治理要求

2022-08-29 22:57:28大气治理1

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计划》)要求,到2017年,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PM2.5)分别下降25%、20%、15%左右。
该《计划》要求,加快石油炼制企业升级改造,提升燃油品质。争取在2013年底前,全国供应符合“国四”标准的车用汽油,2014年底前,全国供应符合“国四”标准的车用柴油;2015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供应符合“国五”标准的车用汽、柴油,2017年底前,全国供应符合“国五”标准的车用汽、柴油。

三大污染防治行动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三大污染防治行动包括《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第四章 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制定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施工图。根据区域、流域和类型差异分区施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行环境质量底线管理,努力实现分阶段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治理责任清单式落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一节 分区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实施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和限期达标规划。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

显著削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颗粒物浓度。

明显降低长三角区域细颗粒物浓度。

大力推动珠三角区域率先实现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标。

第二节 精准发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实施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

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

优先保护良好水体。

推进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

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改善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节 分类防治土壤环境污染

推进基础调查和监测网络建设。

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

加强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

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经过...


(1)①2001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这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汽车尾气排放等因素有关,我国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2分)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我国煤炭消费的比重从2001-2009年持续上升;虽然规划咋2015年略降,但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煤炭消费对环境影响超过5%,其他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4分)③2003-2012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造成巨大的影响。(2分)
(2)①期待“找出雾霾成因,整治污染物排放”,这是对政府责任的期待。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2分)②期待“及时披露雾霾空气污染信息、发出污染预警”,这是对政府保证民众知情权的期待。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受法律保护,这也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基础。(3分)③期待“对污染企业采取限产限排措施”,这是对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期待。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应该要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3分)④期待“限制机动车尤其是公车上路”、“宣传生活应对措施”,这是对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文化职能的期待,政府应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2分)
(3)①S市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目的是使人们减少疾病侵害,提高生活质量,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2分)
②关停高污染企业,大力发展旅游、媒体、通讯等产业,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体现了第一要义是发展。(2分)
⑨所采取的措施既推进经济建设,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2分)
④增加财政投入,治理江河湖泊,帮助农村地区改善环境质量,体现了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2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公民的监督权、政府的性质、原则和职能、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点,第(1)问:图表题,考生还是注意其标题,分析其数据,注意数据间进行对比,即可得出: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我国煤炭消费的比重从2001-2009年持续上升,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造成巨大的影响。第(2)问:分析公众对政府期待的合理性,考生可以从公民(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受法律保护,这也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基础)和政府(政府的性质、原则、经济建设职能、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文化职能)二个角度进行作答。第(3)问:考查科学发展观,体现类试题,考生注意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答即可: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dqzl/2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