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气治理 > 正文内容

废水中氨氮的去除

2022-12-03 22:22:42大气治理1

一、废水中氨氮的去除

废水中的氨氮去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首先根据污水情况,利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处理。其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折点氯化法、化学沉淀法、吹脱法及气提法、离子交换法、短程硝化反硝化法、A/O工艺、液膜法等方法处理。

废水中的氨氮去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首先根据污水情况,利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处理。其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折点氯化法、化学沉淀法、吹脱法及气提法、离子交换法、短程硝化反硝化法、A/O工艺、液膜法等方法处理。

2

/4

2)有些废水成分复杂、浓度高,利用单一的处理方法很难达到排放标准,需要使用几种方法结合处理,才能使废水处理达标。

3

/4

3)如果按以上方法处理氨氮污水仍达不到排放要求,需选择相关水处理药剂处理,即可选择氨氮去除剂处理。

4

/4

氨氮去除剂主要特点如下:

氨氮药剂广泛应用于电镀废水、造纸废水、印染废水、纺织废水、屠宰废水、线路板废水、电器废水等。氨氮处理药剂适合氨氮废水后期处理很主要的原因是其添加与使用比较方便,反应过程比较快速,几分钟即可完成反应。

2

:有些废水成分复杂、浓度高,利用单一的处理方法很难达到排放标准,需要使用几种方法结合处理,才能使废水处理达标。

3

:如果按以上方法处理氨氮污水仍达不到排放要求,需选择相关水处理药剂处理,即可选择氨氮去除剂处理。

4

:氨氮去除剂主要特点如下:

氨氮药剂广泛应用于电镀废水、造纸废水、印染废水、纺织废水、屠宰废水、线路板废水、电器废水等。氨氮处理药剂适合氨氮废水后期处理很主要的原因是其添加与使用比较方便,反应过程比较快速,几分钟即可完成反应。

随着环保科技的不断进步,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方法运用比较多的有生物法、空气吹脱、化学法等。

1

生物法

目前,生物法是比较传统、成熟的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氨氮。

传统生物脱氮途径一般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反应分别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作用完成。

由于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这两个过程不能同时发生,而只能序列式进行。

即硝化反应发生在好氧条件下,反硝化反应发生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

使用要求

1

pH:控制在8左右;

2

温度:维持在20℃~40℃;

3

溶解氧:硝化阶段保持在2~3mg/L,反硝化阶段保持在1mg/L以下。

2

空气吹脱法

让废水与空气充分接触,则水中挥发性的氨气将由液相向气相转移,达到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吹脱塔内装填木质或塑料板条填料,空气流由塔的下部进入,而废水则由塔顶落至塔底集水池。

使用要求

1

pH:控制在10.8~11.5;

2

温度:水温降低时氨的溶解度增加,吹脱效率降低;

3

气/水比:可取2500~5000(m3/m2)

4

水力负荷:2.5~5m3/m2•h

3

化学法

该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方法也因使用简单、去除率高、时间短而受到众多环保人的欢迎。

在污水中直接投加一种可以去除废水中氨氮的药剂――氨氮去除剂。

该方法可以在5分钟左右,氨氮去除率96%以上,达到深度脱氮的效果。

使用要求

1

pH:可以在很宽的范围使用;

2

温度:即便很低的温度都可以使用;

3

无污染:真正环保的脱氮方法,没有2次污染,无沉淀物。

二、废水中氨氮以什么计算

纳氏试剂法或水杨酸法

氨氮可以以氨计NH4-NH,也可以氮计 NH4-N 都可以 不过一般以氮记,记为NH4-N8

一般国标或者常见标液都是以氮记 单位mg/L **mg/L NH4-N

NH4分子量14+4=18 N为14 注意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即可

三、废水中氨氮超标怎么办

废碱液处理含氨氮废水

化学脱氮法主要是气提法。本法是在提高废水pH条件下,使氨氮变为氨的形式,再与适量空气接触,就能使氨发散到大气中。

含有较高浓度氢氦的废水,可在碱性条件下(pH在10左右)先将氨氮转化为NH dOH,然后再通过空气吹脱或蒸汽汽提回收废水中的NH40H。该法氨氮的去除效率主要取决于汽提温度、吹脱装置的大小及其长径比例和汽—液接触效率。一般来说,氨氮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处理出水中的氨氮浓度可降至200mg儿以下。

人们在用氯消毒含氨的水过程中,发现水中的余氯量与加氯量之间会出现一种折点现象。氯化消毒开始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的余氯量会逐步上升,这是因为氯与水中的氨化合生成氯胺,氯胺是化合性氯,有一定的消毒效果,故水中的余氯量是增加的。

也可以用离子交换法!!

四、污水氨氮去除方法有哪些

水中氨氮的去除方法有多种,但目前常见的除氮工艺有生物硝化与反硝化、沸石选择交换吸附、空气吹脱及折点氯化等。

1.生物硝化与反硝化

(一) 生物硝化

在好氧条件下,通过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称为生物硝化作用。生物硝化的反应过程为:

由上式可知:

(1)在硝化过程中,1g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时需氧4.57g;

(2)硝化过程中释放出H+,将消耗废水中的碱度,每氧化lg氨氮,将消耗碱度(以CaCO3计) 7.lg。

影响硝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1)pH值 当pH值为8.0~8.4时(20℃),硝化作用速度最快。由于硝化过程中pH将下降,当废水碱度不足时,即需投加石灰,维持pH值在7.5以上;

(2)温度 温度高时,硝化速度快。亚硝酸盐菌的最适宜水温为35℃,在15℃以下其活性急剧降低,故水温以不低于15℃为宜;

(3)污泥停留时间 硝化菌的增殖速度很小,其最大比生长速率为 =0.3~0.5d-1(温度20℃,pH8.0~8.4)。为了维持池内一定量的硝化菌群,污泥停留时间 必须大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时间 。在实际运行中,一般应取 >2 ,或 >2 ;

(4)溶解氧 氧是生物硝化作用中的电子受体,其浓度太低将不利于硝化反应的进行。一般,在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进行硝化,溶解氧应保持在2~3mg/L以上;

(5)BOD负荷

硝化菌是一类自养型菌,而BOD氧化菌是异养型菌。若BOD5负荷过高,会使生长速率较高的异养型菌迅速繁殖,从而佼白养型的硝化菌得不到优势,结果降低了硝化速率。所以为要充分进行硝化,BOD5负荷应维持在0.3kg(BOD5)/kg(SS).d以下。

(二) 生物反硝化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NO2--N和NO3--N还原成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供体(氢供体)是各种各样的有机底物(碳源)。以甲醇作碳源为例,其反应式为:

6NO3-十2CH3OH→6NO2-十2CO2十4H2O

6NO2-十3CH3OH→3N2十3CO2十3H2O十60H-

由上可见,在生物反硝化过程中,不仅可使NO3--N、NO2--N被还原,而且还可位有机物氧化分解。

影响反硝化的主要因素:

(1)温度 温度对反硝化的影响比对其它废水生物处理过程要大些。一般,以维持20~40℃为宜。苦在气温过低的冬季,可采取增加污泥停留时间、降低负荷等措施,以保持良好的反硝化效果;

(2)pH值 反硝化过程的pH值控制在7.0~8.0;

(3)溶解氧 氧对反硝化脱氮有抑制作用。一般在反硝化反应器内溶解氧应控制在0.5mg/L以下(活性污泥法)或1mg/L以下(生物膜法);

(4)有机碳源

当废水中含足够的有机碳源,BOD5/TN>(3~5)时,可无需外加碳源。当废水所含的碳、氮比低于这个比值时,就需另外投加有机碳。外加有机碳多采用甲醇。考虑到甲醇对溶解氧的额外消耗,甲醇投量一般为NO3--N的3倍。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死亡;自溶后释放出来的那部分有机碳,即内碳源,但这要求污泥停留时间长或负荷率低,使微生物处于生长曲线的静止期或衰亡期,因此池容相应增大。

2.沸石选择交换吸附

沸石是一种硅铝酸盐,其化学组成可表示为(M2+2M+)O.Al2O3.mSiO2•nH2O

(m=2~10,n=0~9),式中M2+代表Ca2+、Sr2+等二价阳离子,M+代表Na+、K+等一价阳离子,为一种弱酸型阳离子交换剂。在沸石的三维空间结构中,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和空穴,使其具有筛分效应,交换吸附选择性、热稳定性及形稳定性等优良性能。天然沸石的种类很多,用于去除氨氮的主要为斜发沸石。

斜发沸石对某些阳离子的交换选择性次序为:K+,NH4+>Na+>Ba2+>Ca2+>Mg2+。利用斜发沸石对NH4+的强选择性,可采用交换吸附工艺去除水中氨氮。交换吸附饱和的拂石经再生可重复利用。

溶液pH值对沸石除氨影响很大。当pH过高,NH4+向NH3转化,交换吸附作用减弱;当pH过低,H+的竞争吸附作用增强,不利于NH4+的去除。通常,进水pH值以6~8为宜。当处理合氨氮10~20mg/L的城市进水时,出水浓度可达lmg/L以下。穿透时通水容积约100~150床容。沸石的工作交换容量约0.4×10-3n-1mol/g左右。

吸附铵达到饱和的沸石可用5g/L的石灰乳或饱和石灰水再生。再生液用量约为处理水量的3~5%。研究表明,石灰再生液中加入0.1mol的NaCl,可提高再生效率。针对石灰再生的结垢问题,亦有采用2%的氯化钠溶液作再生液的,此时再生液用量较大。再生时排出的高浓度合氨废液必须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有:

(1)空气吹脱 吹脱的NH3或者排空,或者由量H2S04吸收作肥料;

(2)蒸气吹脱 冷凝液为1%的氨溶液,可用作肥料;

(3)电解氧化(电氯化) 将氨氧化分解为N2。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dqzl/3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