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废水为什么要脱氮除磷?叙述污、废水脱氮、除磷的原理?
一、污、废水为什么要脱氮除磷?叙述污、废水脱氮、除磷的原理?
氮、磷是营养元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大量进入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被微生物分解,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浓度急剧下降,从而影响了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
城市污水厂的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再转化为硝酸盐,之后反硝化成氮气得以去除;除磷则是利用聚磷菌放磷后,更大量的吸收磷,使磷富集在污泥中,通过排放剩余污泥去除磷。
二、污水脱氮除磷的新工艺有哪些 比较其优缺点
AN/O
优点:①在耗氧前去除BOD,节能;②硝化前产生碱度;③前缺氧具有选择池的作用
缺点:①脱氮效果受内循环比影响;②可能存在诺卡氏菌的问题;③需要控制循环混合液的DO
AP/O
优点:①工艺过程简单;②水力停留时间短;③污泥沉降性能好;④聚磷菌碳源丰富,除磷效果好
缺点:①如有硝化发生除磷效果会降低;②工艺灵活性差
A2/O
优点:①同时脱氮除磷;②反硝化过程为硝化提供碱度;③反硝化过程同时除去有机物;④污泥沉降性能好
缺点:①回流污泥含有硝酸盐进入厌氧区,对除磷效果有影响;②脱氮受内回流比影响;③聚磷菌和反硝化菌都需要易降解有机物
倒置A2/O
优点:①同时脱氮除磷;②厌氧区释磷无硝酸盐的影响;③无混合液回流,流程简单,节能;④反硝化过程同时除去有机物;⑤好氧吸磷充分;⑥污泥沉降性能好
缺点:①厌氧释磷得不到优质降解碳源;②无混合液回流时总氮去除效果不高
侧流除磷工艺脱氮除磷工艺
此工艺是一种变型的UCT工艺,UCT工艺设计原理是基于对聚磷菌所需环境条件的工程强化,而侧流除磷工艺的开发是为了从工艺角度创造DPB的富集条件。根据反硝化除磷机理,在单一活性污泥系统中,宜设置前置反硝化段(前缺氧段),从好氧段末端流出的富含硝酸盐的活性污泥回流到前置反硝化段。
生物除磷的发展方向:
开发不同营养类型微生物独立生长的新工艺,主要体现在不同工艺之间的相互组合
在新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理论基础上开发出的新型工艺。
基于处理设施高度简化的新工艺。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也理应结合可持续污水处理的理念,最大程度地减少COD氧化,降低二氧化碳释放,减小剩余污泥产量,实现富磷污泥有效利用和处理水回用,这将是今后污水处理领域发展的方向更多除磷剂知识望采纳。
ABM非膜技术解决方案,是由aao+BAF(曝气生污滤池)+MDF(多功能深床滤池),BAF去除COD≥85%、NH4-N≥90%;MDF去除SS≥85、TN≥80、TP≥75%。
三、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中好氧/厌氧/缺氧生物处理有何不
你说的是bardenho生物脱氮工艺。
该工艺设置两个缺氧段,第一段利用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和第一个好氧池中回流的含有硝态氮的混合液进行反消化反应。进过第一段处理,脱氮已经大部分完成。为进一步提高脱氮效率,废水进入第二段反硝化反应器,利用内源呼吸碳源进行反硝化。最后的曝气池用于净化残留的有机物,吹脱污水中的氮气,提污泥的沉降性能,放置二沉池发生污泥上浮现象。
设计计算内容主要包括各段处理有效容积、需氧量、第一段混合液回流量以及碱度的投加。具体没有特别的要求,你可以参考《排水处理》这本书,里面有详细的计算。
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以溶解状与胶体状的为主),作为营养源进行好氧代谢。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不需另加氧源,故运行费用低。此外,它还具有剩余污泥量少,可回收能量(CH4)等优点。其主要缺点是反应速度较慢,反应时间较长,处理构筑物容积大等。但通过对新型构筑物的研究开发,其容积可缩小。此外,为维持较高的反应速度,需维持较高的反应温度,就要消耗能源。
对于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B005≥2
000mg/L)可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法。
四、生物法脱氮除磷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基本流程有哪些
氮和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源,随着化肥、洗涤剂和农药普遍使用,天然水体中氮、磷含量急剧增加,水体中蓝藻、绿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并产生毒素,使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然而,我国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集中于有机物的去除,污(废)水一级处理只是除去水中的沙砾及悬浮固体;在好氧生物处理中,生活污水经生物降解,大部分的可溶性含碳有机物被去除。
同时产生NH3-N 、 和和,其中25%的氮和19%左右的磷被微生物吸收合成细胞,通过排泥得到去除;二级生物处理则是去除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能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 和 ,但对N、P等营养物只能去除10%~20%,其结果远不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因此研究开发经济、高效的,适于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的脱氮除磷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
生物脱氮机理
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态氮的基础上,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由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氨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即,将 转化为 和 。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氮转化为氮气,即,将 (经反亚硝化)和 (经反硝化)还原为氮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氮的循环。水中含氮物质大量减少,降低出水的潜在危险性,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废水中氮的去除还包括靠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将氮转化为细胞原生质成分。主要过程如下:氨化作用是有机氮在氨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氨氮。硝化作用是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氮。其中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为好氧自养菌,以无机碳化合物为碳源,从 或 的氧化反应中获取能量。其中硝化的最佳温度在纯培养中为25-35℃,在土壤中为30-40℃,最佳pH值偏碱性。反硝化作用是反硝化菌(大多数是异养型兼性厌氧菌,DO<0.5mg/L)在缺氧的条件下,以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进行厌氧呼吸,将硝酸盐氮还原为N2或NO2-同时降解有机物。
生物除磷原理
磷在自然界以2种状态存在:可溶态或颗粒态。所谓的除磷就是把水中溶解性磷转化为颗粒性磷,达到磷水分离。废水在生物处理中,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为了自身的生长便释放出其细胞中的聚磷酸盐,同时产生利用废水中简单的溶解性有机基质所需的能量,称该过程为磷的释放。进入好氧环境后,活力得到充分恢复,在充分利用基质的同时,从废水中摄取大量溶解态的正磷酸盐,从而完成聚磷的过程。将这些摄取大量磷的微生物从废水中去除,即可达到除磷的目的。
厌氧释放磷的过程
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体内的多聚磷酸盐产生ATP,利用ATP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产酸菌提供的三类基质进入细胞内合成PHB。与此同时释放出于环境中。
好氧吸磷过程
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分解机体内的PHB和外源基质,产生质子驱动力将体外的输送到体内合成ATP和核酸,将过剩的聚合成细胞贮存物:多聚磷酸盐(异染颗粒)。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