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废气处理 > 正文内容

固定污染源废气检测中,圆形烟道的采样点位置如何确定?

2024-03-28 16:11:00废气处理1

一、固定污染源废气检测中,圆形烟道的采样点位置如何确定?

标准看得很细啊。

两条相交的直径线就是一个“十”字,布点就布在直径线上。布多少个的点,就要看烟道的直径了。具体参考标准。在烟气采样仪上也有提示,该布多少个点。我的回答专业不。。。呵呵,我是搞环监的!

二、固定污染源分类?

固定污染源指烟道、烟囱、排气筒等排放场所。它们排放的废气中既包含固态的烟尘和粉尘,也包含气态和气溶胶态的多种有害物质。

如发电厂的燃煤烟囱,钢铁厂、水泥厂、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磷肥厂、硝酸厂、硫酸厂、石油化工厂、化学纤维厂的大工业烟囱等。

三、山东省废气排放标准?

山东省区域性废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固定源大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颗粒物三种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和监测要求,以及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等相关规定。本标准未作规定的控制指标,国家或山东省有相关标准及监测方法的,按相关标准要求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现有企业或生产设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排污许可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火电厂、钢铁工业、建材工业、锅炉、饮食业油烟、生活垃圾焚烧及火葬场等企业或生产设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上述企业或生产设施按山东省或国家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有关要求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T 42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 4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T 5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碘量法

HJ 57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 75 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HJ 76 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 629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HJ 675 固定污染源排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酸碱滴定法

HJ 692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HJ 693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 819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

HJ 836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固定源 stationary source

燃烧设备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通过排气筒向空中排放的废气污染源。

3.2

现有企业 existing facility

本标准实施之日前,已建成投产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审核或备案的企业或生产设施。

3.3

新建企业 new facility

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审核或备案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或生产设施。

3.4

标准状态 standard condition

温度为273.15 K,压力为101 325 Pa时的状态,简称“标态”。本标准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均指标准状态下干烟气中的数值。

3.5

炉窑干燥尾气 dry tail gas for kiln and furnace

利用炉窑产生的热烟气,掺混一定量的新鲜空气,对物料进行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3.6

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 benchmark exhaust volume per unit product

用于核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而规定的生产单位产品的排气量上限值。

3.7

氧含量 oxygen content

燃料燃烧时,烟气中含有多余的自由氧,通常以干基容积百分数来表示。

3.8

核心控制区 core control region

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的区域,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3.9

重点控制区 key control region

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敏感度较高的区域。

3.10

一般控制区 general control region

人口密度低、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生态环境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即除核心控制区和重点控制区之外的其他区域。

4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4.1 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划分

依据生态环境敏感程度、人口密度、环境承载能力三个因素,将全省区域划分三类控制区,即核心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划定,报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4.2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4.2.1 新建和现有企业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按所在控制区执行本标准表1中的排放浓度限值,部分行业、工段还应按所在控制区从严执行表2中的相应排放浓度限值。

4.2.2 核心控制区内禁止新建污染大气环境的生产项目;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应满足表1中的“核心控制区”的排放浓度限值。

四、固定污染源废气比对 技术规范?

以下是我的回答,固定污染源废气比对技术规范是确保废气排放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它规定了废气比对监测的基本原则、方法、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在进行废气比对时,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比对过程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比对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使用符合要求的监测仪器,按照规定的监测频次和时间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

通过废气比对,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废气排放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五、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方案?

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以确保环境和公共健康的安全。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方案的步骤:

1. 确定监测位置:根据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确定需要进行监测的具体位置。通常会选择离排放口适当距离的监测点进行监测。

2. 选择监测方法:根据废气的成分和排放量,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气体采样分析、排放流速测量和颗粒物监测等。

3. 安装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并进行安装设置。

4. 进行废气采样:根据监测要求,定期在监测点进行废气采样,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5. 分析监测数据:对采样得到的废气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保排放是否符合相关的环保标准和法规。

6. 报告与记录: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记录和保存。

以上步骤是一个常见的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方案,具体的监测方案还应结合不同污染源的特点和监测要求进行调整。在进行废气监测时,也应遵守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六、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1 是指对于固定污染源所排放的废气进行监测和检测的技术标准和规定。2 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的健康,减少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规范中通常包括监测设备的选择、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报告等方面的规定。3 此外,还应该与国家和地方的法规、制度和标准相协调,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固定源废气监测是用hj/t397-2007还是用gb/t16157-1996?

应该说HJ/T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更新更具有专业性,所以更适合。

两个标准比较:

HJ/T397-2007规定了在烟道、烟囱及排气筒等固定污染源排放废气中,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监测的手工采样和测定技术方法,以及便携式仪器监测方法。对固定源废气监测的准备、废气排放参数的测定、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与测定方法、监测的质量保证等作了相应的规定。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站,工业、企业环境监测专业机构及环境科学研究部门等开展固定污染源废气污染物排放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污染防治设施治理效果监测,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验证监测,清洁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性监测等。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规定了在烟道、烟囱及排气筒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料物的测定方法和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适用于各种锅炉、工业炉窑、及其它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和气态污染物的采祥。

八、什么是固定污染源?

是指在人为大气污染源中由于燃料燃烧而散发出气态污染物或粉尘的各种设备或工场,例如锅炉、加热炉等。它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固定污染源数量多、危害大,是造成水污染的最主要污染源。

要治理大气污染首先要控制污染源,对于固定污染源来说主要来自于工厂烟囱排放的废气,通过对废气的监测,为大气污染提供数据,从而分析废气中的成分,对其进行分类治理,对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提高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九、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测汞还是气态汞?

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测汞是气态汞。

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汞的采样一般是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同时应考虑气态汞和颗粒态汞同时存在时采用组合采样方法,烟尘样品不能用于汞的测定。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fwcl/14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