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元朝时期我国有哪些行省?
“省”为中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源于元代的“行省”~全称“行中书(尚书)省”。
古代皇宫禁地称“省”,即“省中”。魏晋时期,于中央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省”始成为官署名称。
“行省”制度渊源于魏晋至金代的行台。行台为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台”指中央尚书省,出征时于其驻地设立代表中央的临时机构称“行台”。
“行省”一词最早出现于金朝。
金熙宗天会十五年(1137)年冬,金国废黜自己所立的傀儡伪齐“皇帝”刘豫,取消伪齐政权,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设立行台尚书省,管理伪齐旧境。金廷派遣尚书省宰相到地方上去处理重大军政事务,行使尚书省职权,称为“行尚书省事”,简称“行省”。
但金代的“行省”并非定制,而是地方有征伐之役,方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
“行省”真正作为地方最高之省级行政区名,始自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五月,甫一即位的元世祖便遵用汉法,设立中书省(亦称“都省”),总领全国政务。
元中书省为中央行政机构,不直辖地方,除总理全国政务外,还直辖“腹里”之地,亦称中书省,以区别于各行中书省辖区。
作为行政区名的中书省,先治开平府(不久升为上都,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后移治中都(即元京师,后改为大都,今北京城西北隅)。其辖境相当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从河套以东至通辽市,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长岭县以西,河南省黄河以北(原阳、延津、封丘县除外)及虞城县、江苏丰县、沛县及安徽省砀山县等,即所谓“腹里”之地。
元廷因幅员过于辽阔,为便于管理,其后,元世祖相继于各大地区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多以中书省长官领其事,用“行×省事”系衔。
后来,行省原先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的色彩完全消失,逐渐固定为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秩正一品,掌统管区内军政要务。
行省有自己独立的官称,行省官员不再称为中书省宰相,而单称“××行省平章”或“××行省右丞”等。
行省设丞相一员,平章政事二员,右、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等官;其中的丞相一职往往是空缺的。行省与中书省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行省官员往往直接由皇帝负责。
行省掌管辖境内的军民政事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元廷先后于全国范围内设置了十个行省:岭北、辽阳、河南、 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岭北行省
岭北行省全称“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和林行省置,治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拉和林)。辖境东至大兴安岭,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南大致至今中蒙边境,北至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地;统领和宁路(原和林路)总管府,凡服属元朝的森林部落均归统辖。
◆辽阳行省
辽阳行省全称“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治东京路(翌年改为辽阳路,今辽宁辽阳市),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内蒙古部分地区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之地。
◆河南行省
河南行省又称河南江北行省,全称“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因辖地主要在黄河(相当今废黄河一线)以南、长江以北,故名。
元世祖对宋作战时,于至元五年(1268)置河南行省,治汴梁路(治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湖北两省大部及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北地区;后辖境缩小。
◆陕西行省
陕西行省全称“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析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置,治安西路(后改为奉元路,治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全境、甘肃省东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
◆ 四川行省
四川行省全称“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路(治今四川成都市),辖境包括今四川省大部、重庆市全部及湖南、陕西两省部分地区。
◆甘肃行省
甘肃行省全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1261年置西夏中兴行省,后几经变化,至元十八年(1281)年置河西行省,旋改名甘肃行省,治甘州路(治今甘肃张掖市);辖境约相当今甘肃省河西走廊、青海省西宁地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两岸之地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云南行省
云南行省全称“云南诸路行中书省”,至元十一年(1274)置,治中庆路(治今云南昆明市);辖境约当今云南全省及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西部及泰国北部、缅甸西北部地区。
◆江浙行省
江浙行省全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世祖于至元(1276)攻占宋都临安(今杭州市)后不久置行省;二十二年(1285)年复改江淮行省置江浙行省,治杭州路(治今浙江杭州市),以辖区兼有宋江南东路及两浙之地而名之。江浙行省辖区约当今浙江、福建两省及江西省鄱阳湖以东,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地区。
◆江西行省
江西行省全称“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治隆兴路(后改为龙兴路,治今江西南昌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鄱阳湖与鹰厦铁路以西,修水流域以南,宜丰、新余、莲花、安福等县以东,以及广东省阳江、阳春、新兴、四会、阳山、连州等市县以东地区。
◆湖广行省
湖广行省全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元世祖于至元十六年(1279)平宋后置湖广行省,以辖境兼有宋荆湖南路、北路及广南西路之地而得名。
湖广行省治鄂州(后升为武昌府,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武汉市及长江以北的汉川、秭归、兴山、巴东等市县,长江以南的咸宁市所属地区,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的大部分及广东省茂名、信宜等市以西地区。
除上述所统治各大地区的十大行省外,元廷还于高丽置征东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原有的政权机构与制度均不改变,财赋亦不入都省,与元朝国内诸行省性质不同。
另外,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
元代还设置过几种专主大征伐的行省,为临时性的建置,事毕即罢。
元代曾两度改称“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故亦称行中书(尚书)省。
元代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极大。
明灭元后,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一般简称“省”。“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皆选自网络。
要是从文字角度来说,“省”在商朝时期就已出现,在甲骨文语金文里都有发现。
早期的“省”,下方为“目”,也就是眼睛,上方类似“生”,其本意就是视察、察看。
对于“省”这个字到底是怎么诞生的,目前最广泛的说法是,因为早期农民非常关心禾苗的生长情况,经常其察看情况精心管理,所以称之为“省”。
在甲骨文之中,就有“王其省田”的记载,也就是商代君王视察农田的样子。
作为中枢部门机构存在省,有两个读音,其中的同“醒”的读音,意思就是视察、察看语反思之类的意思。
而省的另外一个读音,也就是sheng,第三声,刚开始的意思倒不是节省节约,早期这个读音诞生的时候,是指代宫廷大内的禁地。
汉朝时期,武帝为强化皇权在宫中启用大量地位不高的身边,让他们掌握实权,并且设置尚书台之类的机构,到了魏晋时期,愈发完善。
东汉出现了最早的尚书省,而三国时期又形成了中书省与门下省,而后两者的形成,初衷是为了分割尚书省的实权,进行有效的平衡,最终形成了三省制度。
到了隋朝,正式设立“五省”,其中的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是真正的中枢机构,而内侍省跟秘书省,主要掌管宫廷之内的一些事务。
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正式完善,所谓三省,也就是中书省、门下省语尚书省。
三省互相牵制平衡,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具体执行,而三省的长官全都是宰相级别的人物,隋唐时期开始出现群相,宰相从来不止一个,而是一群。
从魏晋开始,“省”就成为了部门的名称,类似于现在我们说的局、部、司之类的意思,是一种中枢机构的名称,这样的习惯在日本仍旧被保留,日本的部门被称作“省”。
行中书省变成地方区划三省六部不断发展,而到了元朝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了中书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跟枢密院还有御史台,分别掌管政、军语监察三权。
也就是在元朝的时候,效仿之前的金朝,在地方上也开始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人,其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在管理方面比较粗糙,为了方便语权利的集中,所以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执掌大部分的权责。
刚开始行省是临时设立用于管理军事的机构,但随着时间发展,后来的行省越管越宽,慢慢就变成了总管一大片地区各种事务的单位。
先秦时期,主要施行分封制,但后来出于实际需要,诞生了直接由朝廷直辖的郡县,秦朝建立之后废除分封,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不同于之前的分封诸侯,郡县制之下,郡县长官都是朝廷派遣,而非地方自己决定。
后来的王朝,除了郡县之外,又诞生了路、道、州、府之类的区划,在宋代也是如此,而到了元朝的时候,行省成为了最高的一级区划单位。
比起之前的郡县州府,行省的管辖区域更加广阔,而且具有的权限更高,不过元朝的行省变化十分频繁,经常有变动,也不算多么成熟。
元朝行省杂乱不稳元朝英宗时期,共有一个中书省,也就是腹里,还有十一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与征东。
其中的征东行省有点不同,达鲁花赤就是高丽国王,实权掌握在元朝派去的人手里。
而这些行省之下,有时候又分出临时的行省,比方说中书省分出了山东行省,而江浙行省后来又分出了福建行省,到了元末,更加杂乱。
明清时期,承袭行省制度建立布政司制,类似于省也习惯上称省,逐渐也慢慢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省,清朝时期,大多数的省都慢慢成型,今天的省当时基本都已出现定型。
从这些情况就能够看得出:
一,省刚开始就是指代内禁之地,之后延伸发展为中枢机构部门,也就是三省六部;
二,元朝时期,将省推行设置到了地方上,称作行省,总揽某一片区域的各种事务,逐渐变成了一个地方的最高管理机构,取代了之前的州郡府县;
三,行省在金朝已出现,元朝正式设定,但非常混乱,一个行省套着一个行省非常常见,尤其是后期,直到明清才稳定,内地十八省基本都已出现。
清代时期,内地各省已基本定型与如今大致相当,省在明清开始,就正式成为了地方上的最高区划,直到现在还是如此,省从最初的中枢部门机构,变成了地方上的区划单位名称。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