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重土壤改良方法是什么?
黏重土壤改良黏土因含黏粒多,孔隙度小,空气和水在土壤中不易流动, 变化慢,尤其是重黏土,含黏粒高,收缩大,遇干旱龟裂,使根 拉断或暴露在空气中,对果树根系生长发育不利。改良的中心工 作是掺沙,深翻压埋有机物,多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改 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透水透气的能力。
甜樱桃的土壤改良都有哪些方法?
甜樱桃的土壤改良方法如下:
(1)深翻扩穴
在幼树定植后的头几年,从栽植坑的外缘开始,每年或隔几年向外深翻,直到株行间的土壤全部翻完为止,这种改土方法叫深翻扩穴。春、夏、秋季均可进行。最好结合秋施基肥时进行,遇有树根时,先把树根下的土挖空,然后从树根上面翻土,使上部土壤落到下边挖空的地方。
挖出的树根,立即用土覆盖,避免风吹日晒。翻出的表土和新土,要分别堆放。对损伤的粗根,要剪平伤口,促使愈合,以利分生新根。覆土时要打碎土块,拌腐熟的有机肥。覆土后踏实土壤,充分灌水,以促进伤根的恢复,提高深翻效果。
(2)中耕松土
甜櫻桃对土壤水分很敏感,既不抗旱,同时又要保持土壤通气。
因此,要求灌水后或雨后一定要中耕松土。一方面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保蓄水分;另一方面可以消灭杂草,减少杂草对水分的竞争,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中耕深度以10厘米左右为宜,中耕次数视灌水和降雨情况而定。
最近几年,有些地区的大櫻桃园在每年的夏、秋季节,樱桃树即出现大面积的黄化落叶现象,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杀菌剂喷施不及时或不对症用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土壤管理欠缺。
由于6~7月份雨水多,土壤湿度大,8~9月份干旱,造成土壤板结,缺乏氧气,根系生长受阻,树势衰弱,叶片叶柄部产生离层,即导致叶片黄化脱落。低洼地、黏重土壤上发生严重。因此适时地中耕松土与及时排灌水非常重要。
(3)地面覆盖
覆盖地膜常用在栽苗期和温室樱桃升温至采收期。
栽苗期地面覆盖地膜的目的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以利于苗木成活;升温至采收期覆盖地膜的目的是提高地温,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及防止裂果。生产上不少管理精细的露地櫻桃园也进行地膜覆盖,目的是增温、保湿、抑制杂草生长。
覆盖地膜应在中耕松土后进行,否则,会因土壤含水量过多,土壤透气性降低而引起根系腐烂。
为了保证根系的正常呼吸和地膜下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地膜覆盖带不能过宽,降雨后注意开口放水。为提高覆膜后的土壤透气性,在膜下覆草是最好的办法。
覆盖地膜时,还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而选用不同类型的地膜。无色透明地膜不仅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而且透光率高,增温效果好。
黑色地膜比较厚,对阳光的透射率在10%以下,反射率为5。5%,因而可杀死地膜下的杂草;增温效果不如透明膜,但保温效果好,在高温季节和草多地区多使用此种地膜。银色反光膜具有隔热和反射阳光的作用,其反射率达81。5%~91。5%,几乎不透光,因此,在夏季可降低一定的地温,也有驱蚜、抑草的作用。
但主要是利用其反光的特性,在果实即将着色前覆盖,以增加树冠内部光照,使果实着色好,提高果实品质。可控光降解膜是在树脂中加人光降解剂,当日照积累到一定数值,会使地膜高分子结构突然降解,成为小碎片或粉末状,不需回收旧膜,防止了土壤污染,其增温、保墒效果与透明膜接近。
(4)种植绿肥与行间生草
幼龄甜樱桃园可进行行间间种。但间作物必须为矮秆、浅根、生育期短、需肥水较少,且主要需肥水期与甜櫻桃植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错开,不与甜樱桃共有危险性病虫害或互为中间寄主。最好不间作秋菜,以免加重大青叶蝉为害及引起甜櫻桃幼树贪青。
最适宜的间作物为绿肥,可以翻压,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成龄甜櫻桃园亦可采取生草制,即在行间、株间树盘外的区域种草,树盘清耕或覆草。所选草类以禾本科、豆科为宜。但由于所播草类生长发育需大量水分,因此实行生草制的甜櫻桃园必须有方便的灌水条件,并在草及甜樱桃树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补肥、浇水,及时刈割覆于树盘,割后保留10厘米高。
长期生草后易使草根大量集中于表土层,争夺养分、水分,因此,几年后宜翻耕休闲一次。
我国常见绿肥作物种类繁多,达40余种,可因地制宜加以利用。常用的有紫花苜蓿、白三叶、草木樨、杂豆类等,生长季刈割覆于树盘,亦可翻压。
也可采取前期清耕,后期种植覆盖作物的方法,即在甜樱桃需水、肥较多的生长季前期实行果园清耕,进入雨季种植绿肥作物,至其花期耕翻压入土中,使其迅速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
因此,是一种较好的土壤管理方法,在夏季雨水集中的北方地区值得采用。
(5)改良盐碱土壤
很多果农都想栽种甜樱桃,但苦于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若不经改良,难以保证甜櫻桃树体良好的生长发育。
有效的改良方法:①定植前挖沟,沟内铺20~30厘米厚的作物秸秆,形成一个隔离缓冲带,防止盐分上升;②大量施用有机肥,降低土壤pH值;以硫酸钾作钾肥,硫酸铵作氮肥;③勤中耕松土,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减少盐分在土表的积聚;④采用地面覆草、地膜覆盖、种植绿肥等方法,均可有效改良盐碱土壤。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