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土壤 > 正文内容

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有哪些?

2022-11-13 14:09:50固废土壤1

盐碱地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

2、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

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3、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

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4、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

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5、耕作管理的不当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盐碱地的改良方法如下:

1、洗盐。

洗盐就是把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

2、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

深耕深翻。

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

翻耕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土壤返盐。

3、适时耙地。

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

耙地要适时,要浅春耕,抢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湿。

4、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

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

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抗盐能力。

腐殖质可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强,有利于盐分淋洗,抑制返盐。

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

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5、非化学手段防治,可以用盐碱地专用土壤调理剂“治碱”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第一、能促进土壤中金属离子交换释放出来,降低盐分含量;

第二、内含一种植物源提取酸性物质,能有效中和土壤中碱性成分,并且对植物和土壤本身不产生任何伤害,符合未来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第三、这种植物源酸性物质本身对植物病毒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能有效防治植物苗期病害的发生。其具体使用方式简介如下:

漫灌:先将准备施用治碱的土地深翻、耙平,然后将定量治碱加水稀释(稀释倍数不限,以省时、省力为宜),均匀喷于地表后再灌水,并且防止跑水、串灌。滴灌:直接将治碱加入施肥罐中随水滴施。先滴清水3小时左右,再加入治碱随水滴施。喷灌:有贮水池的,可以将治碱加入其中;没有贮水池的,可以将治碱先喷于地表,再喷灌。喷灌的时间要适当延长,至少湿润耕层30厘米以上,湿润层越深越好。施用时间:棉花:冬灌或春灌时施用;滴灌时可以在滴出苗水时施用,增加出苗率,也可以在苗期随水滴施,苗期施用时间越早越好;缺水地区可以穴施。水稻:水稻育苗时,苗床喷施,促使苗齐、苗壮;插秧前后在水田中喷施,秧苗返青快,分蘖率大大提高,成熟期提前一周左右。玉米、小麦、大豆等:播种前处理土壤,提高出苗率;苗期浇水时应用。经济林:树苗栽植后,随水穴施;树苗生长期应用;花期或果实膨大期应用,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gftr/2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