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节能环保、节能减排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和规定?
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节能环保、节能减排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和规定?
《方案》提出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二五”规划中对节能环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1.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
十二五”规划中对节能环保、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造纸、印染、化工、电力、钢铁、水泥
等重点行业分别提出了总量控制要求,对机动车船氮氧化物控制
的要求。更加注重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提出加大淘汰落后产能,
合理调控能源消费总量,实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探索调控城市
机动车保有总量。同时提出要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等作为
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对未完成包括减排任务的地方政府
实施区域限批。
可以参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素材
二、材料一:“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成为最近几年人们最喜欢的口号。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节能减排,
(1)①中国在国际社台中履行着一个大国的责任②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国家。③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2)资源国情: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短块;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浪费损失严重。环境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3)①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有利于缓解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状③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有利于捉高人民的生活质量⑤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⑥有利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①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②从小事做起,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用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乱扔垃圾,植树造林等③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④积极创新实践,开发环保新产品。
三、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与综合协调。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强化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体制,完善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强化综合协调,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收、统计、科技、环保等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研究制定本规划的实施方案,将本规划的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由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加强对规划年度执行情况的督促和检查,并分别于2013年、2015年开展中期、终期考核评价,确保规划实施。 制定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交通运输产业政策。完善交通运输产业政策,积极调整交通运输投资结构,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和内河航运的投资倾斜,探索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设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专项资金,拓宽内河航运建设资金渠道。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加大对节能环保型企业和技术的支持力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交通运输企业和技术发展。安排政府性引导和补偿资金,鼓励并积极引导运输从业者和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船、装卸和施工装备等,加快淘汰高能耗车船及其他落后装备设施。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激励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资金支持,将节能减排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设立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逐步形成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投入机制。研究探索节能减排投资担保机制。拓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融资渠道,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以及社会资金,扩大利用外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外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探索碳排放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各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主管部门、财税部门等沟通与协调,争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给予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动碳税、燃油消费税等绿色财税制度改革,实施差异化的车船使用税、通行费等政策,探索拥挤收费等经济政策。 强化节能减排宣传培训。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协会学会等要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利用行业报刊、网站等媒介,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宣传,增强全行业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节能减排意识。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出行周(月)”等全民活动,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消费方式。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减排培训教育、技术和经验交流工作,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知识纳入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抓好节能减排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岗位培训,普及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学知识,全面提升全行业人员素质。
发挥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的示范带动作用。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率先垂范,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倡导崇尚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和支出标准,强化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的计量与监测管理,完善节能减排规章制度。加大节能与低碳政府采购的实施力度,带头使用节能低碳产品。交通运输系统新增公务车要带头采购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全国率先打造绿色公务车队;在各类交通公共建筑项目中率先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发挥政府部门节能减排的表率作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