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挂过滤器能变成空气缸吗?
一、侧挂过滤器能变成空气缸吗?
可以。侧挂过滤器,虽然过滤效果比较弱,但是如果我们合理使用并搭配过滤棉和滤材做好培菌工作,也是可以将鱼缸变成空气缸的。
二、空气过滤器怎么使用的?求答案?
1、合理布置设备过滤系统的排污管,便于冲洗过滤器和排出杂质。
2、注意整个系统的过滤容量应该比所要求的容量大。
3、注意整个系统的总过水量应与所采用的灌水器流量相匹配。
4、应该在泵入口处安装初级过滤器,先处理掉水体中漂浮的大颗粒杂质。
5、必要的时候可以在设备中安装流量计、水表和压力表,这些部件不仅可以用于监测过滤器系统的性能,而且还可以用来观测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二、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安装调试
1、向过滤器中装入花岗岩砾,再装中粗粒的砂介质,最后装入最细的砂介质;如果其中的若花岗岩砾及滤料在运输中受到污染的话,必须用水洗净之后才能装入。
2、严格按照厂商给出的介质层厚填装相应的滤料,不能混淆。
3、关闭过滤器上的反冲控制阀,调节排污管上的流量调节阀,打开干管上的主阀然后启动机组。
4、缓缓打开设备的反冲控制阀,然后增大流量调节阀的开度,确认反冲流量在允许范围内。
5、关闭设备中的反冲控制阀,对其它所有的罐体重复第四步的动作。
6、按照第四、第五的方法再对每个罐体进行冲洗,随后关闭所有的反冲控制阀,使得过滤系统进入正常供水状态。
三、空气过滤器的设计重点
空气过滤器本体内部的设计主要是流道的设计,因为流道是影响流量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流道设计要注意:
1)要尽量扩大进口流道的进气面积,保证进气流道面积为设计口径面积的1.5~2倍;
2)流道要尽量短,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将导流板上移靠近进气口。流道短还能缩短结构尺寸。
空气过滤器本体在设计压铸件时,要尽量减少机加工的切削余量,一般在0.5~1.5mm。过多的切削余量会增加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还会增加不良率。这是因为压铸时内部难免会出现缩孔等不良现象,比较致密的金属层厚度比较薄,过多的切削量会破坏致密层。设计时要尽量使壁厚均匀,不同壁厚处要有圆弧过渡,以减少集中应力的出现。 空气过滤器的导流板是影响分水效率的关键部件。导流板的叶片在设计时要注意4点:
1)角度大小适当:角度过大,气流气旋不明显,分水效果不好;角度过小,分离出来的水会往上跑,很难流到水杯底部。叶片以30°~45°比较合适。
2)叶片要有足够的强度,同时有足够的过流面积。
3)导流板安装必须牢固可靠,因为气流在通过导流板时对叶片有较大的反作用力,容易使导流板松动或失效。
4)旋向。很多厂家都采用左旋,不过经过测试,左旋和右旋并没有明显区别。 伞形挡水板用来防止杯底的水被气流回吸,设计时要注意3点:
1)伞形挡水板与滤芯接触的部分要有一定的弹力和强度,保证组装后滤芯和伞形挡水板不会松脱。伞形挡水板的材料一般用ABS或POM,所以要充分考虑塑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老化问题,防止用过一段时间后失去弹力,必要时可以加一个锁紧螺母。
2)伞形挡水板的伞形板部分要有气压平衡孔,直径在1~2mm,用于平衡水杯上下2部分的气压。
3)伞形挡水板的伞形板部分要尽量大,与水杯的间隙在1~4mm之间,要留有缺口,以利于分离出的水流到杯底。 空气过滤器的排水阀种类很多,这里介绍比较常用的3种。
1)简易的手动排水阀。这种最简单,需要排水时用手打开阀, 排完水后关闭阀门。常用的有旋钮式小球阀、按钮式顶针阀等。这类阀设计简单,只要解决密封问题就可以了。手动阀一定要人工操作,必须定期检查水位并及时排水。如果排水不及时,会造成二次污染,起不到滤水作用。这种阀成本低,排水迅速,不影响正常工作,但人工维护成本高。
2)弹簧式自动排水器。无气压或极低气压时,弹簧顶起阀芯排水。有气压时,阀芯被压紧到O型密封圈上,停止排水。这种阀排水时要求必须停气,只能用在某些可以频繁停气的场所,优点是不用人工控制,制造成本低。
3)自动排水器,有常开型和常闭型2种。无气压时,排水口处于开启状 态,为常开型;排水口处于关闭状态为常闭型。这2种结构可以设计成如右图所示,当复位弹簧安装在外侧的(8)位置时,为常闭型;当复位弹簧安装在活塞内部的(9)位置时为常开型。
由于结构类似,只介绍常开型。当水杯内无气压时,浮子(11)靠自重落下,通过控制杆(1)用密封塞(12)将上节流口(3)关闭。活塞(4)在复位弹簧(9)作用下下移,活塞杆与密封通道脱开,水油排出。当水杯内的气压大于最低动作压力后,活塞克服弹簧力和摩擦力上移,排水口关闭。当水杯内的水位升高到一定位置,浮子的浮力大于上节流口的密封压力时,通过控制杆将密封塞打开,气压从上节流口进入活塞内部上腔,活塞下移,排水口打开排水。当水位下降后,浮子将上节流口关闭。活塞上腔气压通过下节流孔排出,由于下节流口比上节流口小,活塞内腔的气体不能立即排尽,活塞上移将排水口关闭有一定的延迟,当排水口完全关闭时,杯中的水已基本排完。自动排水器的单次蓄水量比较少,排水比手动排水频繁。
常开型自动排水器在设计时首先要确定2个参数:最低动作压力和最高工作压力;而常闭型只需要确定最高工作压力。
最低动作压力是指让排水阀关闭的最低压力,一般为0.1~0.2MPa,最高工作压力一般为1.0MPa,设计时放大为1.2MPa。最低动作压力由活塞内外部的压力差、内部的复位弹簧力和活塞密封的摩擦力来决定。为尽量减少活塞密封的摩擦力,大活塞一般用摩擦力较小的Y型密封。Y型密封的唇口应向下,确保活塞外部的气压可以将活塞上移,装反则失效。
最高工作压力确定后,设计的关键就在于:上节流口和下节流口的直径及浮子的浮力三者要综合考虑。要能够完成排水,必须要满足以下的关系式:
ρ*g*V>π*D12*P/4>π*D22*P/4
式中,ρ为浮子的密度/(kg・m-3);
V是上节流口打开瞬间浮子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m3;
D1为上节流口的直径/m,
D2为下节流口的直径/m;
P是使用时的工作压力/MPa。
上节流口的直径太大,需要的浮子体积也必须大,这样会增加水杯的结构尺寸;直径太小,则在注塑时制作困难。一般情况下,上节流口的直径为0.8~1.5mm。
要让活塞内部能积聚足够高的压缩空气压力来移动活塞,下节流口的直径必须小于上节流口。在上节流口关闭后,活塞内的压缩空气不立即排出,可以使活塞不立即上升,从而将排水时间延长1.5~2.5s。
要满足上述条件,下节流口直径应在0.5~1.0mm,由于下节流口直径太小,制作非常困难,可以采用以下的解决办法:下节流口直径比上节流口直径稍小,然后再用一根稍细的不锈钢线通过下节流口,这样在满足制作工艺的同时又能大大缩小下节流口的有效通气面积。浮子在设计时要尽量大,密度要尽量小,浮子可以用实心的发泡材料,也可以用空心的POM制作,后者一定要密封好,同时要有足够的厚度来抵抗内外的压力差(内部为常压,外部为使用压力)。
为保证下部O型密封圈的密封效果,要在活塞外部加滤网,防止杂质污染密封面。另外,由于排水时有较大的冲击力,为防止O型密封圈被冲脱,应选用较大的线径和较低的压缩量,同时加导向槽,这样既能排水又能保护密封圈。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