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鱼类肌肉组织中发现微塑料,这和海洋污染有关吗?
一、海洋鱼类肌肉组织中发现微塑料,这和海洋污染有关吗?
新西兰国家水事和大气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显示,在新西兰周边海域采样的鱼类中,不仅鱼类内脏中有微塑料,甚至肌肉组织中也发现了微塑料成分。
这项研究显示,鱼类吞食微塑料后,肠道会出现明显的炎症,影响鱼类消化系统等功能,最终可能影响其生存,损害程度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研究发现微塑料还会通过肠壁进入鱼类肌肉组织,影响其健康,而人类在食用这些鱼肉后,也会不知不觉地摄入微塑料。研究人员下一步将重点研究海洋中最常见的微塑料类型――微纤维对鱼类的长期影响。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微塑料已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污染。这些废弃物进入食物链后,又会流回人类餐桌,危害人体健康。
微塑料按照化学成分可分为聚乙烯、聚苯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尼龙等;按照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来源的工业原料和二次来源的成品塑料;按照其外观可分为颗粒状、纤维状、薄膜状、碎片状等;微塑料也有不同的颜色,如透明、乳白色、蓝色、黄色等。微塑料进入海洋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陆源输入,其中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垃圾堆放是其主要来源。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每次清洗衣物时可有高达1900多个微塑料纤维产生。此外,污水和垃圾中一些较大的塑料碎片会分解成微塑料,由于其粒径小、密度低不易被污水厂和垃圾处理厂处理从而随污水进入到海洋环境中;二是海边输入,养殖业、渔业及娱乐活动引入的塑料经降解成为微塑料会进入海洋;三是海源输入,海洋中捕鱼、船只运输及海上作业等活动会将微塑料带入海洋。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对全球不同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近海和各类海洋中均检测出了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且由于风力、洋流、涡流等原因,微塑料进一步在海洋中迁移、重新分布,造成海岸和其支流的微塑料污染。已有研究表明,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亚热带环流区均有大面积的微塑料富集。
有的。因为海洋被塑料污染了,才会被鱼类误食,所以肯定存在一定的关系
应该是有关系的,可能就是因为海洋被污染了,而鱼类吃了这些污染物,所以才会在鱼的身体当中发现了这些污染物吧。
这和海洋的污染当然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大家一定要爱护环境,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在健康的环境当中。
我觉得是有关系的,因为现在很多海洋垃圾污染非常严重,我们必须加强治理,不然对生态系统的造成难以估计的危害。
二、海洋环境监测
主要是海洋水环境监测;
过程:取样,化验,数据整理,上报;
目的:了解海水质量,受污染的程度及变化情况;
注意事项:取样要有代表性,再就是别产生意外。
三、最新国军标关于海洋环境噪声特性测试方法
海底声学特性
海底对从海水入射的声波的反射和散射,以及声波在海底沉积物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等特性。海底对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特别在浅海中传播影响很大。海底的声反射系数和海底底质的声吸收系数是表征海底声学特性的重要物理量。海底沉积物中的声衰减,主要由沉积物的粘滞性和摩擦产生,与沉积物粒径和孔隙率也有关。海底对声波的反射损失主要与海底物质的密度、声速和声波的入射角有关。在声呐使用中,常利用海底反射特性来提高声呐作用距离。
海洋环境噪声
海水运动、风对海面作用、厚冰层移动或融化、海底地质构造变化、海中生物体等发出的声响。属海洋本身的噪声。海洋环境噪声源主要有:海水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海水热噪声,海浪、海流、拍岸浪、风、雨滴等产生的水动力噪声,海冰移动和振动、冰块破裂、浮冰群积成等产生的冰下噪声,海中能发声的生物(如甲壳类、鱼类、哺乳类等)发出的生物噪声,远处航船动力装置传来的水下噪声,地震、海底火山爆发、大尺度湍流和遥远的风暴等产生的极低频噪声。海洋环境噪声是声呐接收机的重要背景噪声,会干扰声呐系统的正常工作,限制声信号在海洋中的传播距离。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