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干涉式瓦斯检定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因为瓦斯与空气的密度不同,光穿过不同密度的气体时将会产生折射,瓦斯浓度不同折射的角度也不同,而光干涉瓦斯检定器内装有瓦斯和空气室组装在一块的气体容器,通过瓦斯与参照空气的比对,检查比对的折射位移,就可以读取瓦斯数据。
谁能简单说一下汽车胎压监测的原理?
胎压监测系统简称TPMS。这种技术可以通过记录轮胎转速或安装在轮胎中的电子传感器,对轮胎的各种状况进行实时自动监测,能够为行驶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胎压监测系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是通过轮胎的转速差来判断轮胎是否异常。
另一种是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通过在轮胎里面加装四个胎压监测传感器,在汽车静止或者行驶过程中对轮胎气压和温度进行实时自动监测,并对轮胎高压、低压、高温进行及时报警,避免因轮胎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以确保行车安全。
1.直接式胎压监测:直接式胎压监测装置是利用安装在每一个轮胎里的压力传感器来直接测量轮胎的气压,利用无线发射器将压力信息从轮胎内部发送到中央接收器模块上,然后对各轮胎气压数据进行显示。当轮胎气压太低或漏气时,系统会自动报警。
2.间接式胎压监测:间接式胎压监测的工作原理是当某轮胎的气压降低时,车辆的重量会使该轮的滚动半径将变小,导致其转速比其他车轮快。通过比较轮胎之间的转速差别,以达到监视胎压的目的。间接式轮胎报警系统实际上是依靠计算轮胎滚动半径来对气压进行监测。
3. 轮胎智能监控系统(TPMS)介绍:它兼有上述两个系统的优点,它在两个互相成对角的轮胎内装备直接传感器,并装备一个4轮间接系统。与全部使用直接系统相比,这种复合式系统可以降低成本,克服间接系统不能检测出多个轮胎同时出现气压过低的缺点。但是,它仍然不能像直接系统那样提供所有4个轮胎内实际压力的实时数据。
轮胎的胎骰上安装一个内置传感器,传感器中包括感应气压的电桥式电子气压感应装置,它将气压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无线发射装置将信号发射出来。
TPMS通过在每一个轮胎上安装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在行车或静止的状态下,实时监视轮胎的压力、温度等数据,并通过无线方式发射到接收器,在显示器上显示各种数据变化或以蜂鸣等形式,提醒驾车者。并在轮胎漏气和压力变化超过安全门限(该门限值可通过显示器设定)时进行报警,以保障行车安全 。
PM2.5的数值是怎么被监测出来的?
PM2.5颗粒物,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肺的颗粒物。
为什么要检测PM2.5的数值?因为PM<5的微粒可以被吸入肺,其中又以PM<3的微粒对肺的危害最大。而PM2.5粒径更小,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因此,对PM2.5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重量法:首先是重量法,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准确的测量方法。
它是将PM2.5直接截留到测量机器的滤膜上,然后用天平称重。这种方法需要人工称重,程序繁琐、费时间,而且不适合进行远距离监测。
微量振荡天平法:它是通过一种一头粗一头细的空心玻璃管构成的装置来测量的。测量时,空气从粗头进,细头出,PM2.5就被截留在细头滤芯上。然后在电场的作用下,细头以一定频率振荡,它的频率和细头重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根据振荡频率的变化,就可以算出收集到的PM2.5的重量。这种方法是自动化检测,省了不少人力。
β射线吸收法:它是指将β射线照射一张承载了PM2.5的滤纸,射线穿过滤纸和PM2.5时由于被散射而衰减,衰减的程度和PM2.5的重量成正比,由此测量出PM2.5的数值。这种方法有利于远程监测和自动控制。
来一个一个回答。
为什么要检测PM2.5的数值?
简单点,有害!PM<5的微粒可以被吸入肺,其中又以PM<3的微粒对肺的危害最大。而PM2.5粒径更小,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对人体的危害 1、引发呼吸道阻塞或炎症
2、致病微生物、多环芳烃、油烟等搭“顺风车”入体内致癌。
3、影响胎儿发育造成缺陷
4、PM2.5颗粒物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血管
因此,对PM2.5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它又是怎么被监测出来的?
重量法:是最直接、最准确的测量方法。它是将PM2.5直接截留到测量机器的滤膜上,然后用天平称重。这种方法需要人工称重,程序繁琐、费时间,而且不适合进行远距离监测。
微量振荡天平法:它是通过一种一头粗一头细的空心玻璃管构成的装置来测量的。测量时,空气从粗头进,细头出,PM2.5就被截留在细头滤芯上。然后在电场的作用下,细头以一定频率振荡,它的频率和细头重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根据振荡频率的变化,就可以算出收集到的PM2.5的重量。
优点:自动化检测,省了不少人力。
β射线吸收法:它是指将β射线照射一张承载了PM2.5的滤纸,射线穿过滤纸和PM2.5时由于被散射而衰减,衰减的程度和PM2.5的重量成正比,由此测量出PM2.5的数值。
优点:有利于远程监测和自动控制。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