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浙江上半年全省监测污染源2849家,废水、废气超标情况如何?
强烈要求开增值发票企业先做环评才能开票,(有很多污染小企业,周边根本没污水管网,废水直接排雨水井,甚至有年销售过亿的中企业都未做环评偷排)。建议环境污染事件举报人得罚款一半(包括一些冒黑烟柴油车),很多企业明的一套,暗的一套,在周末或夜间偷排,这事要是有重罚重奖,比环保巡查效果强百倍!
环保监测硬件投入的不可持续性原因是什么?
由于环境监测的内容具有多种特性,并且不断变化,这就需要能够长期监测所有的环境要素。但由于环境监测市场化不属于公益性,不可能长时间的对进行监测,它主要是对于在某个是其中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但因短时间的环境监测与分析,对于整体的环境保护无显著作用,一定程度加大了环境监测市场化难度。因此,环境监测市场化只能辅助政府监测,而并不能作为主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认识到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以此来制定出完善的应对措施,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出完善的监测体系,对监测设备实现全面的管理,解决好实际问题。
主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的方向和管理不到位,底层的管理、宣传和执行不够。就造成了真正要投入的地方没投入,不需要大量投入的地方重复性投入,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另外就是硬件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一般就是配置好后,基本上没有管,造成的损坏比较多。
2019年,是环保产业的重要转折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一方面,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监测远程化、智能化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另一方面,2019年《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多个环保新政正式落地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是2020年之前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战略详图。此外,生态环境部印发《2018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明确了2019年生态环境监测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提出要创新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强化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不断完善“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大力推进监测新技术发展,加快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顶梁柱”作用。
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环保产业进入强监管时代,对环境监测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青山绿水”写入党章,生态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十九大报告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设定为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早期的粗放型经济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局面已经不可持续。2012年经济增速降至8%后经济结构转型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供给侧改革开始,优化经济结构、发展集约型经济势在必行。环保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将在这一历史阶段承担重要的使命。环保行业伴随环保税的推进、落地进入强监管时代。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评价考核各级政府改善环境质量、治理环境污染成效的重要依据。2018年,监测设备的发展,在价格更低、易于维护、运行稳定、适应恶劣环境等基础上,已经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环境监测网络,从省级到地级,逐步到县级覆盖;监测领域,从空气、水向土壤倾斜;同时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指标不断增加;监测空间不断扩大,从地面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018年固定污染源监测市场趋向稳定,原有监测设备进入更换期,受益于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改造等因素影响,传统固定污染源监测产品需求有所上升,特别是2017年8月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快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污水处理厂、氮磷排放重点行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安装总氮、总磷自动监测设备,带动总磷总氮监测市场需求上升;而随着火电厂烟气治理设施新建及改造基本完成,超低烟尘、烟气监测设备市场需求已趋于饱和。此外,随着环保督察力度加强,对污染源运维可靠性需求增强,对数据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严环保大势下,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到2020年仍有2.06万亿空间,即将全面加速增长。根据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经验来看,当治理环境污染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比重高达到3%时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投资高峰期一般可持续10年以上。中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比最高在2010年,达到1.86%,仍然未超过2%。截至2017年,占比下降到1.15%。2018年GDP总额为90.03万亿,增速9.69%,假设到2020年GDP年复合增速为7%,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到2%,则2020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将有2.06万亿元的空间。(90.03*(1+7%)^2*2%=2.06万亿)。我国环保治理投资总额增速2016年起已经触底回升。环保作为稳经济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行业持续获得政策支持,2017年环境治理整体投资增速较2016年进一步加快。展望“十三五”最后三年,环保欠账仍然严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将呈现加速释放的趋势。
强监管背景下,加强环境监测是必须手段。2015年7月发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全面建设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于2020年初步建成。2015年9月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框架,包含产权制度、监管体系和激励与约束制度等多维度。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快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重要的政治目标,其中离不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随着自动监测网络全面建成,智慧环保将带领环境监测进入新发展阶段。
3、污染源监测端:环保税、许可证制度等多项政策实施推动环境监测需求加速释放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与监管普遍实行属地管理模式,地方环保部门在接受上级环保部门业务指导的同时,还要作为当地同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接受地方政府领导。上级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业务,而同级人民政府则主管其人事任免、工作经费等。由于属地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掌握环保部门的人权和财权,地方政府对当地环保部门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上级环保部门。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出于GDP和政绩考虑,重发展、轻环保,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利税大户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给予保护,干预阻挠环保执法。属地管理模式阻滞了中央环保政策的执行,带来了地方环境责任承担不清的突出问题,使环保部门面临成为“无牙老虎”的尴尬执法境地。面对当前环保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国家实行三大政策措施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保障监测数据真实,同时也是政策面上看好环境监测行业的三大理由:
费改税标志环保产业进入强监管常态化时代一方面,环保税法优先以企业自动监测申报数据为主,因此带动企业强化自身污染物监测水平,配备自动监测设备,促进监测行业发展。另一方面,环保税法的落地使得各大企业漏交、少交排污费的情况被定性为违法行为,收费权和监督权的分离能够更好地保证排污收费的执行。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的结果显示,长久以来存在污染费征收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而税务部门依法享有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权利,其税收执法在具体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刚性,加强了监管力度。环保费改税之后,企业污染排放量的认定优先顺序有所调整,排污费征收时不被认可的企业自主监测得到重视。环保税的认定顺序变为:①自动在线监测数据;②企业自行监测数据;③产排污系数或者物料衡算法。认定优先顺序的变化利好环境监测企业发展。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