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美气浮机有限公司介绍?
青岛三美气浮机有限公司是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太行山路375栋2单元401室。;青岛三美气浮机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R,企业法人李圣,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青岛三美气浮机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产、销售、安装、调试:气浮机及污水处理设备;经营其他无需行政审批即可经营的一般经营项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青岛三美气浮机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青岛市城市排水系统是谁设计的,最好能详细些?
从1898年10月起,德国殖民者在青岛主要街道下铺设了3200米下水管道,均为雨水管道。1901年开始规划污水管道,1906年污水下水道基本建成。铺设排水管道的同时,还充分利用青岛三面环海、东高西低的丘陵地形,依自然坡度在前海一带建设明沟暗渠。主要设有龙口路、安徽路、中山路、贵州路等12条大的暗渠。在天津路、北京路、济南路等道路两侧修筑雨水明沟;在大鲍岛东部部分街道上修筑了2600米明沟。通过地上明沟与地下暗渠建设相结合,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污水分区排泄,排水口远离主城区。据统计,德租青岛17年,铺设污水管道31808米,雨水管道36855.55米,混合式管道9282.6米,占老城区下水管道的45%左右,奠定了近代青岛城市排污系统的基础。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排水系统已经不适用因此进行了大量改造,目前“德国造”排水系统已不到3公里。而青岛市市区的排水系统总长将近3000公里,“德国造”排水系统所占比例不到1/1000。青岛之所以在城市防汛中赢得美誉,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第一,得益于特殊的丘陵地形。青岛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一地形特征使得积水可以较快地排入大海,低洼地点雨后半个小时基本可排干,不容易形成内涝;第二,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第三,行之有效、有力的排水维护运行与防汛应急机制。
关于德国当年占领青岛时修建下水道,并延用百年至今青岛不淹水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为一名祖籍青岛人,我可以负责任的回答这个问题,是真的!但是网上吹得太狠的那一段“德国油纸包”的故事,肯定是演绎的。
那个段子是这样的:说德国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百年之后还照常使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百年之后的今天,管道内部有些接头零件需要更换,青岛市政某公司本着闲着也是闲着的原则,拨通了德国的电话,居然德国当年负责修建青岛下水道的公司还存在。人家还在电话里告诉他,甭着急,你们在附近三米找找看,有个隐蔽的零件存放点,市政公司的工作人员按照提示,果然找到了零件,存放在一个油纸包内,打开之后,光亮如新,换上就能用。
据称这个段子后来被德国某报纸辟谣,并在德国传为笑谈。
还用德国报纸辟谣,一听就是假的!按照段子描述的零件,像是金属制成品,下水道都是陶瓷或石材制成,哪儿有什么接头零件?又不是上水管道!
这个段子后来被玩坏了,很多新版本的段子以此孕育而生,比如:德国游客来青岛旅游,突发肾衰竭,来的德国人当年建造的医院就诊,医院没有适合德国人的肾源,这不是德国人建的医院嘛,就给德国打了个电话,德国人说别着急,我们当年既然造了就肯定有准备。医生挂了电话,按照电话中德国人的提示,在医院手术室下方的地板里刨出了一个油纸包,打开以后,虽历经百年,这挂腰子却光亮如新,换上就能用,多出来的一个当晚医生还回家做了盘爆炒腰花,味道没变!
当年德国人所修建的下水道,总长度共有80公里,后来绝大部分被民国和新中国重修或废弃,现在保留的只有短短的三公里,占现在的全市三千公里排水管道的不足千分之一,但是确实是仍!在!使!用!
也不高,2.5米,站个成年人绝对没问题(姚明都行);也不宽,3米,跑辆汽车肯定没问题(双车道实现不了)。
所以,我们说“德国佬在青岛呆了十七年,没盖大楼,没建灯光广场,却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给修了。这些活儿谁也看不到,典型属于吃力不讨好。但百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这句话本身,没毛病!
没毛病归没毛病,青岛老城区(德据区)不遭水淹的因素除了这一条,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青岛老城区全是山,往地下一刨,去是花岗岩,下水道的坡度非常大,管径又粗,又没有淤泥堵塞的可能性,排水当然顺畅。
据市政人员宣传,建国后也吸取、借鉴、继承了德国人的设计理念,所以青岛成为一座下暴雨时不会被水淹的城市。
上面这句又是吹牛了,小时候的台东仲家洼和四方铁中一带,倒全是后期新修建的下水道,一到下雨天不还是一片泽国,当然这也有地形低的缘故。
总而言之,德国人当年给青岛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现在游客所能见到的天主大教堂、基督大教堂、八大关万国建筑群和其他老城区的德式老房子以及满大街塑料袋里盛着的青岛啤酒,下水道也是杠杠的。
十九世纪的欧洲,随着第七次鼠疫大流行和第三次霍乱大流行,在这期间,欧洲开始掀起了人类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浪潮,法国、英国、德国分别在同期修建或完善了环境改进中的重要一环——下水道建设。
发上几张法国当年建设并沿用至今的下水道照片,我们就可以知道欧洲人对这一点是多么发自内心的重视。在这一点上,的确值得我们全国任何一个城市学习!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当一件事情看起来似乎符合印象中的概念而身边的人有没有一个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反驳的时候,那么很多智力正常的人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首先问题中的配图就是有问题的:这两张图片,没有一张是德国殖民时期青岛下水道的实景。左侧的图片地点不明,可能是位于东欧或意大利的某处城市的下水道,右侧的图片经过检索,则可以比较肯定地确认是法国巴黎的下水道系统的图片。不知道这种张冠李戴是不是有意为之,但是如果要搞清楚问题还是要力求准确,避免误导。
同时,根据历史记载的资料来看,德国在青岛殖民的时期为1898~1914年。德国人当时确实利用同时代来看非常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对青岛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地下排水系统作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有着非常先进的设计,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包括日本占领、国民政府治理和解放后,这部分排水系统的设计都收到了赞扬——因为当时的德国设计师依托青岛依山傍海的地势进行了有预见性的设计,且将雨水排水和污水排水进行了分离,这种有着环保意识的设计和规划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同时,因为德国人做事严谨的传统,百余年前的图纸在今天都还有存档,当初青岛方面还联系过曾经的建筑公司,并且找到了原来的图纸,这点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同时,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青岛的排水系统之所以能够如此优秀,除开地理环境优秀(依山傍海,山石植被覆盖率高,降水入海或者被吸纳都比较容易),还是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离不开的:截止到新中国成立,青岛的雨水管道全长64公里,污水管道全长106公里,集中在核心城区;而截至2011年末,青岛全市的排水系统管道长度已经达到了5100余公里——你说德国人开了个好头,那么我完全赞成;你说青岛排水系统到了今天依旧表现优秀,仍然全是因为这不足总长度3.5%的老管道的功劳,那我真的只能怀疑你或者没有认真查阅资料,要么别有用心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