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污水处理 > 正文内容

牛蛙养殖中的污染该怎么处理?

2022-08-29 18:45:39污水处理1

减少密度,定期换水,过滤水里杂志,消毒。

大批量养殖污染还是很大的,养殖牛蛙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养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尾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

二是病死牛蛙未经处理,随意弃置,严重破坏河道生态环境;

三是高密度的养殖方式下,为保证成活率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在食品安全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四是牛蛙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已于2013年2月1日列入农业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目录(第一批)》(第1897号公告)中。

怎样养殖牛蛙?

一、厂址的选择。牛蛙场的水源以江、河、湖泊或水库的水最为理想。水质标准可参照渔业用水标准,一般水溶氧量应在3.5毫克/升以上,pH值在6.5-8之间,透明度在25-30厘米,盐度不高于0.2%。此外,未受污染的电厂余热水、地下温泉水、深井水等也可用来养殖牛蛙。养殖场应建在暴雨涝不淹、干旱时能及时获得供水的地方。

由于牛蛙喜欢温暖、潮湿、安静的生活环境,牛蛙场最好建在平坦开阔、向东南的斜坡地上,蛙池东西走向,使得秋天、冬天和春天光照时间长,夏天有东南风,环境冬暖夏凉。此外,养殖场应远离公路、工厂、居住区等嘈杂的地区。

二、水泥池建造方式。根据饵料台的设置,水泥池的建造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水泥池底作饵料台。蛙池四周用砖块或石头砌成,内壁四周涂有水泥。池深80厘米,长4米,宽3米。池底成斜坡型,池底建一高约5厘米的梯形饵料台。池底最低处设排水管,饵料台处设入水口。池水高度控制在10-20厘米。

以木框作边、筛网为底作饵料台。后一种水泥池与前一种在外观及面积上较为相似,但在整体设置上有所不同。其底为平面底,池深度为120厘米左右,蝌蚪期水深为60厘米,中成蛙期水深为30厘米左右。饵料台用筛网制成,以木框为边。池中通常还设有泡沫等漂浮物供蛙栖息。

污水的话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石灰消毒沉淀排放,复杂的就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了

关于海水(虾塘)养殖污染海洋的说法,到底海洋法有没有规定?

我曾经在几个海水工厂化养殖车间工作过,养殖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大菱鲆、牡蛎、扇贝等,除了贝类养殖车间,其他养殖场都有自己的尾水处理系统。

与鱼类、虾蟹类的养殖相比,贝类的养殖具有换水量大、投喂天然饵料、水质清洁等特点,产生的尾水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相比之下,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尾水就脏太多了。到了中后期,每个虾池每天都排4~5次污水,排出的污水是真的脏(肉眼可见的黄浊色),这些污水主要包含对虾产生的粪便、残余的饲料、耗氧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等还原性物质。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车间,由于长期大量投喂饲料,养殖水已经由刚开始的翠绿色变成黄褐色,后期还会变成褐黑色。

如果这些尾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那肯定会对外海的水质产生影响。再者,现在的环境管控与监督也非常严,因此多数正规的养殖场都会将尾水先排放到集污池,再通过沉淀、消毒、用生物滤池消除氨氮、亚硝酸盐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水质。等到水质指标达标后,才能排放(偷排污水一旦被发现,后果确实很严重)。

对于淡水养殖,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但是对水质指标的标准划分的不够细。对于海水养殖,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标准化的养殖场一般是这样处理尾水的:

▲这是正在抽水的集污泵。由于排污渠和外面的污水处理池存在一定的高位差,因此要用水泵将污水抽上来,转移到集污池。

▲养殖场的污水处理池(集污池),所有的养殖尾水都先排到这里,经处理达标之后才能排到外海

▲这是1、2、3级沉淀池,初步处理的尾水经过层层沉淀,水质越来越好。

▲这是蓄水池,池水经过消毒之后用作养殖用水。从蓄水池到养殖池再到污水处理池,整个过程基本都做到了无公害。

另外,在水产养殖专业领域,国家也修订出版了专门的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淡)水养殖水排放要求》。

▲国标-海水养殖尾水排放要求。

▲▲对于海水养殖尾水,各项水质指标要满足以上要求才能排放。

关于海水虾塘养殖污染海洋的说法,海洋法有规定吗?

首先海洋法环境的含义是指:

海洋环境是指以人类生存与发展为中心,相对其存在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海洋自然和非自然的全部要素的整体。

海洋自然要素,如:海洋水体及其物理,化学,生物要素,海洋现象等。

海洋非自然要素,如:海洋污染,海洋次生灾害的等人为造成的因素。

传统海水养殖面临污染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海水池塘养殖业高速发展,围垦了大量的滩涂和红树林湿地,部分良田也转化为虾塘。沿海虾塘养殖的扩展虽然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可观成果,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大片滨海湿地和红树林遭到侵占,滨海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量排放的养殖污水累积造成海洋污染,等等。养殖排污不仅威胁着近海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同时也威胁着养殖业的自身发展,个别养殖污染严重的海湾已无法利用海水进行养殖生产。如何平衡好海水养殖与海洋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成为海水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点难题。

成本问题限制生态改造

2000年国家林业局计划用10年时间将中国红树林面积从2.2万公顷恢复到6万公顷的目标。然而,因为缺少宜林滩涂,到2013年,全国才新增红树林3300公顷,目标完成率仅8.68%。因此,退塘还林必将成为增加我国红树林面积的重要途径。

退塘还林的最大问题是虾塘征收的巨额补偿金和虾农转岗就业问题。2014年,海口市政府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30多公顷虾塘实施退塘还林,代价高昂。我国东南沿海虾塘养殖农村多为经济欠发达区域,因此,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是退塘还林政策落地的必然突破口。

2014年,中国东南沿海虾塘总面积约为24万公顷,为中国现有红树林总面积的9.49倍。其中,至少有10%的虾塘源自于红树林(约2.4万公顷)。如果能将这部分虾塘进行生态改造,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攻破难关

为解决虾塘退林工作中遇到的这一难题,广西红树林保护中心的范航清教授与他的团队经常长期实践探索,提出了“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传统虾塘养殖技术改造方案。该方案包括3种改造模式:生态混养、生态集约化、生态工厂化,既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农户的需求,也便于因地制宜的组合应用。

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是根据物种共生互补原则,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原理,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空间和环境中共同生长,以期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污染物排放的一种养殖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生态改造,该技术方案只需将25%~50%的虾塘水面用于重建红树林和盐沼植被,即可实现传统虾塘养殖的生态改造与产业升级。不仅可有效解决虾塘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美化修复沿海景观,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生态改造后,水体环境和动物栖息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养殖效益和单位产量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产量由传统的平均每年1000千克提高到1500千克;生态养殖的产品单价比纯人工养殖产品价格高10%~30%。保守估计,生态改造能使虾塘养殖效益增加30%以上。

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暠”将自然保育、养殖与滨海湿地恢复有机结合起来,既造福沿海人民,又符合区域减排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值得研发示范。

“虾塘-海堤-潮间带湿地或红树林”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典型景观特征,也是东南亚红树林国家遇到的一个相似问题。“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针对海堤内虾塘提出了红树林重建与产业升级的初步设想,可在全球率先建立红树林保育创新技术体系,为周边国家海水养殖困境提供示范,为国家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增添一项实质内容。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wscl/24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