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排放水或回用水的处理设施有哪些?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富营养物质主要通过排放水进入到外界环境中,已成为主要的面源污染之一。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回用或达标排放,是池塘养殖生产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养殖排放水的处理一般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也有采用生化、物理和化学等方式进行综合处理的案例。养殖排放水生态化处理,主要是利用生态净化设施处理排放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并将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转化为可利用的产品,实现循环经济和水体净化。养殖排放水生态化水处理技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许多技术环节尚待研究解决。
(1)生态沟渠利用养殖场的进、排水渠道构建的一种生态净化系统,由多种动植物组成,具有净化水体和生产功能。
生态沟渠的生物布置方式,一般是在渠道底部种植沉水植物、放置贝类等,在渠道周边种植挺水植物,在开阔水面放置生物浮床、种植浮水植物,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杂食性水生动物,在渠壁和浅水区增殖着生藻类等。有的生态沟渠是利用生化措施进行水体净化处理。这种沟渠主要是在沟渠内布置生物填料,如立体生物填料、人工水草和生物刷等,利用这些生物载体附着细菌,对养殖水体进行净化处理。
(2)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它类似自然沼泽地,但由人工建造和控制,是一种人为地将石、沙、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水处理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工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人工湿地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是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工湿地按水体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型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水体净化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净化过程。当富营养化水流过人工湿地时,沙石、土壤具有物理过滤功能,可以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截流过滤;沙石、土壤又是细菌的载体,可以对水体中的营养盐进行消化吸收分解;湿地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其根际的微生态环境也可以使水质得到净化。利用人工湿地构筑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可以实现节水、循环和高效的养殖目的。
(3)生态净化塘一种利用多种生物进行水体净化处理的池塘。塘内一般种植水生植物,以吸收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通过放置滤食性鱼、贝等,吸收养殖水体中的碎屑、有机物等。生态净化塘的构建,要结合养殖场的布局和排放水情况,尽量利用废塘和闲散地建设。生态净化塘的动植物配置要有一定的比例,符合生态结构原理要求。生态净化塘的建设、管理、维护等成本,比人工湿地要低。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自然资源》
如何养殖斑点叉尾鲴?
(1) 池塘条件。面积5〜10亩为宜,池底平整,水源充足,水质 好,水深约2米,放鱼种前15〜20天用生石灰彻底清塘。(2) 鱼种放养。主养斑点叉尾鮰,放养规格为10〜15厘米的鱼 种,密度为每亩800〜1000尾,同时搭配鲢、鳙鱼种100〜150尾;放 养规格约20厘米的鱼种,密度为每亩400〜500尾,再投放同样规格的鲢鱼、鳙鱼、草鱼、团头鲂等约450尾。(3) 饲料投喂。伺养斑点叉尾鮰可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投 单一的米糠、麦麸及各种饼(粕)。在15〜36^水温下均可投喂,日 投饲量为鱼总体重的1%〜4%,可分晴天上、下午2次投喂。(4) 水质调节。斑点叉尾鮰鱼种下塘时,水深1〜1.5米,每半月 加水1次,每次加水15〜20厘米深。同时,每半月泼撒漂白粉1次, 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