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倡导“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依据是什么?
一、我国倡导“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依据是什么?
从国内看,“十二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
化深入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仍不断增加,能
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严峻。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继续增
加,工业和高耗能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时,
实施能源消耗总量控制,也将对工业发展形成硬约束。另外,
传统的能源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工业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工
业转型升级为节能降耗提供良好契机。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进
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
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破
解能源资源环境制约,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看,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工业节能降耗构成严峻
挑战。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博弈日趋激烈,绿色贸易壁垒正
在加速形成,一些发达国家对出口国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碳足迹
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
品资源能源消耗高,出口将面临巨大压力。全球范围内发展绿
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新趋势,大
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核心价
值观。
从现实情况看,重工业发展增速快于轻工业,主要高耗能
产品产量处于较高水平,单位工业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
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节能潜力仍然很大,要实现工业又好又快
发展,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出路在于能源节约。从长远战略
看,节能减排是解决能源安全和保障供应的优先举措,只有加
大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挖掘工业节能潜力,才能确保实现工
业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发展看,改革开放30多年工业发展历程表明,发展方式
粗放是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支撑
,重外延、轻内涵现象仍较普遍,尤其是支撑发展付出的资源
环境代价过大。工业发展靠投资、出口拉动和资源能源支撑是
不可持续的。必须注重内涵式增长,把工业节能降耗作为工业
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重要切入点之一。
我觉得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吧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二、低碳行业有哪些?
低碳行业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
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
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
三、雾霾天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有哪些
雾霾治理措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量、制定相关国家法律、积极发展生态公益、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1、严格控制污染物排量
控制重点行业污染和扬尘治理。强化各类烟粉尘污染物治理,推进未淘汰设备除尘设施升级改造,确保颗粒物排放达到新标准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快重点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
发展绿色交通,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系统和城际间轨道交通系统,鼓励绿色出行,积极推广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大力发展电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汽车。
2、制定相关国家法律
继续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细化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加大环保机构的立法、执法和处罚权力,赋予环保机构执法手段,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等。
3、积极发展生态公益
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坚决淘汰国家确定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大力淘汰钢铁、建材和纺织等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产品、技术和工艺设备。
4、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加大典型示范活动的建立,增强示范效应,是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意识大大提高,倡导全社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环保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