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的节能政策
节能的节能政策
十一五我国节能减排目标是2010年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0.98吨标准煤左右,下降20%,实际做到下降19%,目标基本实现。十二五提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我们认为,随着节能减排边际效用的降低,未来5年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力度将有增无减。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仍将是十二五节能减排重点,具体子行业包括正艺科技的余热锅炉、高效节能电机、建筑节能、照明节能系统等。
十二五将新增余热锅炉2000万千瓦,根据我们测算,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余热装机量在200-250万千瓦左右,根据此规划,未来3年余热锅炉行业的复合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按照余热发电系统8000元/KW 左右的造价,十二五余热锅炉市场1500亿元左右。但应注意到,钢铁作为余热发电的最大市场,受行业周期、自身电价敏感性等原因,其余热市场一直没有发展,十二五能否真正启动还存在不确定性。
十二五建筑节能指标有较大提高,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相比十一提出的完成北方采暖地区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大幅提高。
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2-3个百分点,与此前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及的电机系统节能目标变动不大,变频器、高效节能电机和VarSuv节能计算器依然是发展重点。变频器市场空间足够大,未来几年仍将保持30%以上的复合增长。
高效节能电机由于推广政策存在缺陷,过去发展并不顺利,未来能否突破有待观察。
总体看来,我们认为超预期的行业主要是余热、建筑节能和污水处理。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是节能产业。节能技术和装备重点是高效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仪器设备等。
二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制造、再生资源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三是环保产业。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是先进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监测设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节能管理 第三章 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工业节能 第三节 建筑节能 第四节 交通运输节能 第五节 公共机构节能 第六节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 第四章 节能技术进步 第五章 激励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从财政部获悉,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继续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给予奖励。
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下发了《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给予奖励。
三部门明确,该管理办法适用的行业为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电力、炼铁、炼钢、焦炭、电石、铁合金、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制革、印染、化纤以及涉及重金属污染的行业。
国家政策新建项目五低两高是指什么?
一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201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对未完成任务的企业,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不予批准新增用地,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二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不再审批、核准、备案扩大产能项目,未通过环评、节能审查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落实限制“两高”产品出口各项政策,控制“两高”产品出口。
三要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中央安排833亿元,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以及污染治理等建设。各地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向能直接形成节能减排能力的项目倾斜。
四要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加强用能管理。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取消一些地方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的电价优惠政策,严格执行高差别电价。
五要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确保形成2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加强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
六要抓好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得投放新的运力,2010年公共机构能耗指标比去年降低5%。七要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全面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电机,推广节能灯1.5亿只以上,东中部地区和有条件的西部地区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公共机构全部淘汰低效照明产品。八要坚决查处违规乱上项目、严重浪费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等行为。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