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气治理 > 正文内容

教师的绩效工资应该怎么发放才最合理?

2022-05-30 16:12:17大气治理1

很多东西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有它的弊端,一概取消其实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应该找出弊端,然后不断的去完善它。最近几年在网络上也有一些呼声,要求取消职称工资按工龄发放绩效的有之,认为绩效工资成了“官效”工资的有之……这些问题、呼声的存在说明绩效工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让人诟病或不满之处。职称作为体现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资历的重要标尺,需要在评定聘任等方面进行改革,但不能“头疼割头,脚痛斩脚”,认为取消就万事大吉。这样做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劳动、水平能力的抹杀,也会导致用人制度执行的混乱。

  在绩效工资实行之前,职称就是工资增加的主要门槛,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显然不合理。而这或许也正是绩效工资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绩效工资的实施应该能够对职称工资比重过大的弊端进行合理纠偏。

另一方面,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职称也在养老金总额中不再起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59岁被聘上了高一级职称,到60岁退休,则其职称工资只能领取一年,其高一级职称给其带来的退休后收益,比改革前显著减少甚至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绩效工资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双重作用下,职称工资占总体工资的权重出现了越来越低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增加绩效工资在工资构成中的权重,而不是把目光只盯住职称工资,甚至非取消不可。当然职称评定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而这需要当作另一个领域的问题来看,不要完全和绩效工资搅混在一起。绩效工资已经不堪其累了,取消职称评聘的做法不是非常明智。

许多学校实行的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之所以被众多教师诟病,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后勤教辅岗的考核存在重大缺陷,甚至被称为“官效工资”。

  学校管理岗位、教辅岗位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对他们进行的绩效考核却在某种程度上过于优厚,关爱有加。校级和中层干部作为管理层从绩效工资总额中提取多少,没有一定标准,常各行其是。因为提取比例过大,造成这些管理岗绩效工资发放明显超过一线教师,基层一线教师深为不满。因为管理岗占据着相对丰厚的绩效考核资源和决定权,拿着刀给自己切分看起来更诱人的一块大蛋糕,很难不让人说三道四。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辅岗。在许多学校,规定教辅人员只要完成领导交办或分配给的活儿就可以拿到平均绩效工资数。相对于教辅来说,教学一线教师的工作更为重要也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却必定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经考核后拿不到绩效工资平均数,和教辅出现明显的分别。

无可否认,教辅岗位很重要,还有些教辅岗位很忙很辛苦也有相当的技术含量,但有些教辅明明属于照顾性岗位或闲职,收入却比拼力教学的一线教师还高。这又如何让一线教师心平?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起码应当区分学校管理岗、后勤岗和一线教师岗,使管理岗、教辅岗和一线教师岗有联动关系,这三类的收入分配最高者应当持平,或者是采取区分三者岗位性质,按人数分别核算的办法。如果学校规模较小,不设置专职管理或教辅人员的,则管理岗、教辅岗兼课时,应将管理或教辅岗位工作量按比例折算成教师工作量,并总体限制管理教辅人员的绩效工资数额。总之一句话,只有形成这三类岗位之间的联动制衡,建立明确的比例协调关系,才能保证教学人员的核心作用得以体现,才能让绩效工资不成为“官效”工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精英菌点个赞哦~

点击右上角关注无忧精英头条号,了解更多职场支招!

教师绩效工资的分配,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顶层设计的初衷也是好的,希望通过绩效工资的实施,做到按劳分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事与愿违,在一线学校,绩效工资的实施往往成为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点,我们学校每年绩效工资的发放,都会引发一场大讨论。绩效,如何不沦为“讥笑”?

1.绩效工资的性质,其实相当于从教师工资总额中扣除30%,平时教师发放70%的工资,年末再根据工作量的多少分发绩效。并不是某些人所谓的:绩效工资是教师多出来的工资。社会上总有些误解:认为绩效工资是教师工资之外,多出来的一块。说出来的话也是酸不溜秋的:你看你们教师多好,还有绩效发。这是不对的,绩效实际上是从教师工资总额总扣除30%,也就是说这本来就是教师工资的有机组成部分,被拿出来到年末再发而已。

2.既然是绩效工资,就应该强调“绩效”两字,向一线教师倾斜,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初衷。

但是在学校这种单位里,你很难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绩效”方案,绩效往往沦为大锅饭,大家一碗饭都差不多,你干的多些,碗里多放一块肉;你干的少些,碗里少放几根菜。平均一万多的绩效,图书馆的、文印室的、搞后勤的,跟一线教师差不了多少。一线教师于是义愤填膺:你看他就是发发报纸,绩效居然跟我带两个班主课差不多!你看看他就是印印卷子,绩效一点也不少!就算是在一线教师中,主课与副科、文化课与音体美、教师与行政,矛盾也太多,个个都说自己干的多,个个都觉得绩效分配不合理。这样,真的失去了绩效的初衷。

学校之所以为学校,是因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书育人的主体是谁?是教师。所以学校绩效工资的分配,理应向一线教师倾斜,方能体现绩效的合理性。

3.绩效工资难以细化,教育教学工作难以量化评估。

教育教学工作跟工厂流水线不同,工厂流水线一天干了多少活,计件就清清楚楚。但是教育教学面对的是学生,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几乎不可能真正量化。

有人说“:看中高考结果!考的多应该绩效就多!”马上就有人说:“你这是唯考试论!我们这些不参加中高考的科目平时难道就不是在兢兢业业上课了?”有人说:“我们主课平时改卷子改作业改得太辛苦,绩效应该反映出来!”马上又有人说:“笑话!你上那么多节课,我不是也上那么多节课?我们体育老师天天在操场风吹日晒雨淋谁又多发我们绩效了?”……确实如此,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都不一样,难以细化。我认为还是按基础绩效+课时补贴比较合理,过于细化可操作性不足。

4.班主任津贴和各类评优评先的奖励不应该从绩效中出,应该单独划拨专项资金。现在一般各地的班主任津贴和各种奖励,最后都是从绩效中走。但其实绩效工资是相当于从所有教师的总工资中拿出了30%,用所有教师总工资的30%去做班主任津贴和各种奖励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就等于班主任津贴和奖励是从那些不当班主任和没有奖励的老师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现在班主任工作辛苦尽人皆知,班主任津贴理应不断提高,但应单独划拨,而不是从绩效池中挖。

5.目前各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都是由各校自行制定,教代会通过即可实施,导致同一地区,相同工作量的老师,获得的绩效工资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由上级部门牵头,同地区的学校统一绩效方案,消除这种同地区不同酬的现象。

绩效工资制度的出现,提高了教师的收入水平,体现了上级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基层,绩效分配的矛盾则体现了教师与教辅、教师与行政、主课与副科、文化课与音体美之间的利益纠纷与博弈。没有最合理的方案,因为每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只有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切实为广大一线教师谋福利,做好方方面面的统筹安排,才能尽量让绩效更加合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dqzl/17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