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盆土壤发霉怎么解决?
花盆土壤发霉,怎么解决?
只要我们种花花盆里的土壤稍微有点腐殖质,有点营养物质,它浇上水以后如果不通风的话,就会发霉,这是很正常的,纯素土,没有营养的土,他肯定是不会发霉长毛的,如果发霉了,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呢?
养花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给它光照充足,光照充足了以后,盆土就不容易出现发霉的情况,即使有霉斑,光照照射也能够将霉斑给晒死,再一个就是保持良好的通风,通风好才能够不发霉不长白毛,只有这两个做到了我们种花的土壤如果还有大量的腐殖质,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在家庭养护的过程中就不容易长白毛,不容易发霉,在一个方法就是尽可能的少浇水,用疏松透气的土壤,浇水的原则就是盆土干的差不多了,再给它浇水,不要让盆土土表长时间保持一个湿的状态,给他见点光照保持良好的通风自然而然就不会长霉。
如果您室内的通风效果非常差,光照非常差的话,尽可能的少浇水,每次浇水的时候兑上点多菌灵,自然而然霉斑即使长出来,也够彻底的给他杀死。
小齐喜欢养花,每天更新养花的视频和知识,如果你也喜欢养花,关注小齐,帮忙转发支持一下,小齐在这里谢谢大家!
土壤板结应该怎么改善?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溉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壤分散;而干燥后没内聚力作用,土壤变硬开裂⋯⋯。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一是过量使用化肥,特别是钾肥;二是耕作技术不合理,如年年悬耕太浅等。三是有机肥料施用太少。
土壤板结的条件下,土壤中空隙太小,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微生物活动受限。因此,作物的根系发育受到影响,新陈代谢减弱,严重影响了正常生长发育。
预防和改良土壤的措施:
(1)增施有机肥,坚持秸秆还田。
(2)科学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营养成份测试情况,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
(3)运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深松整地,增厚土壤耕作层。采取机械深松,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的方式耕作。
土壤板结主要的原因就是因土壤盐渍化造成的。
日光温室内瓜果类蔬菜生长期长,需肥量较大,种植户为争取瓜果蔬菜髙产,盲目增施化肥,大棚土壤经过多年的化肥积累,往往导致土壤积盐发生。
土壤盐渍化是怎么来的呢?
化肥施人土壤以后,一部分被瓜果蔬菜吸收,这个吸收量也就是利用率在20%左右;剩余的80%的肥料大部分随水流失或被土壤固定。
据中国农业大学研究证明,随水冲施尿素3天以后,1米以下的土壤水分含氮量增加80%以上,也就说明大部分尿素已经流失。
也就是说大棚土壤造成盐渍化有两个原因:
一是被土壤固定的部分肥料易生成盐酸盐结晶物。
二是被肥料下渗的地下水矿化度高后,随着地表水分蒸腾后,含有盐分的地下水回渗地表,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返盐现象。
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具体表现为:
大棚地表土壤出现白色的结晶物,特别在土壤干旱和大棚休闲期最为明显。
在个别严重的大棚土壤会出现青霉和红霉,应视为磷、钾过剩所滋生的微生物,据此可判定土壤积盐的状况。
种植户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习惯性的重施肥料,有一次在一位农户的大棚看到,一个不到一亩的大棚使用肥料将近半吨。
目前日光温室土壤中的大、中量元素的施用量普遍超标,氮、磷、钾的超标一般都在3倍以上。
超标部分的肥料绝大多数已被土壤固定,形成了难以被瓜果蔬菜吸收的矿化物。
土壤盐渍化带来的瓜果蔬菜直接危害:
土壤积盐能造成瓜果蔬菜的生长发育不良,首先是瓜果蔬菜根系发育不好。
比如说黄瓜、番茄辣椒等作物的新根少,生长迟缓,老根及根基锈红色。因为土壤盐分浓度过髙,瓜果蔬菜“根压”低于土壤溶液压力,根系细胞液倒流入土壤,失水导致瓜果蔬菜根系萎缩不长或者死亡。
瓜果蔬菜根系出现问题最终导致瓜果蔬菜植株瘦弱矮小,叶片墨绿、色暗淡,坐果性差,易落花落果,畸形果多。
更为严重的是瓜果蔬菜植株原来的抗病性、抗逆性降低,易感染土传病害,容易发生死棵死苗现象。.
种植户如何改良积盐土壤:
1、种植户要有意识深耕灌水洗盐。
温室瓜果蔬菜收获后,利用休闲期深耕整平土壤,做成大畦后放大水浇灌1〜2次,如果能利用地下管道排水更好。
2、种植户可以种植吸盐类的农作物。
利用大棚休闲阶段,农户可以种植苜蓿、绿豆、大豆或玉米,为不延误下茬瓜果蔬菜种植为标准,这些农作物可作为牲畜的青饲料,可以随时拔除。
种植户要重视增施有机肥料。
在发生严重的土壤大棚,每亩可增施牛、马粪若干立方米,每亩施用1000千克为宜。
如果施用草炭或稻壳、麦壳,每亩用10立方米以上,效果更好。种植户也可配合基施优质猪肥或鸡粪10立方米以上。
3、种植户还可以对土壤增酸压碱。
首先种植户先检测土壤的PH,如果土壤pH超过7.5以上时,每亩土壤随水冲施醋酸溶液(食醋)10升左右,也可随水冲施磷酸铜2〜3千克。
4、种植户要重视微生物菌剂的使用
微生物菌剂具有多种功效,虽然它不能直接给瓜果蔬菜提供养分,但是它能够分解土壤中被固化的养分,让根系直接吸收利用,从而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以上改良盐渍化土壤的措施,种植户要因地制宜,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实施,也可综合运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