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改做螃蟹塘对推土有什么要求 请大家帮忙
这个没有什么要求的,,做成塘后你还是需要对水质进行下测量,,看看水质如何,,会不会有一些化学残留物等,,基本上没什么大碍的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和利用改良方法
用地养地相结合是中国农业精华所在。中国土壤工作者在不同土壤上,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既能增产,又能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水田研究及成果最多的是水稻土,研究提出了培肥水稻土的措施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合理施肥培育土壤肥力;水旱轮作,改善土壤性质;合理耕作,加强土壤熟化。旱地研究最多的是红壤,成果也丰富,突出的是种植绿肥,磷钾肥和石灰的施用。多种耕作及轮作制度。针对肥沃黑土在长期利用过程中肥力下降的问题,研究总结出了合理施肥和耕作;加强水分管理,防治春旱和秋涝等培肥地力的措施。对低产土壤,除了研究消除低产因子外,如盐碱土消除盐碱,坡耕地防止水土流失等,也研究了这些土壤的培肥措施。盐碱化土壤研究总结出的特有的耕作方法,种植绿肥和施用有机肥,既可以防止盐碱积聚,又能培肥土壤,是中国特有的以水肥为中心的改良和培肥盐碱土的措施。
有机肥培肥改土是中国农业的特色,中国土壤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在秸秆还田方面,研究最多,特别肯定了作物根系及新鲜秸秆等非腐解有机物的重要作用
水田地有盐碱咋办?
使用微生物来改变盐碱地啊,改良盐碱地又能保证土壤的有机质只能使用微生物来改良,现在如金土壤改良剂就是非常的微生物改良剂。
盐碱地的主要危害是土壤含盐量高和离子毒害。当土壤的含盐量高于土壤含盐量的临界值0.2%,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植物根系很难从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引起“生理干旱”和营养缺乏症。另外盐碱地的土壤酸碱度高,一般pH值都在8以上,使土壤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有效性降低。
改良的技术措施有:
①适时合理地灌溉,洗盐或以水压盐。
②多施微生物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如苜蓿、草木樨、百脉根、田菁、扁蓿豆、偃麦草、黑麦草、燕麦、绿豆等,以改善土壤不良结构,提高土壤中营养物质的有效性。
③化学改良,施用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的团粒结构和保水性能。
④中耕(切断土表的毛细管),地表覆盖,减少地面过度蒸发,防止盐碱上升。
水稻生产需要什么样的生长条件
1.小苗移栽 在2叶期开始移栽,大约在播种后8-12天。如果大苗移栽,如10叶期移栽,头2个分蘖易损伤,75%的潜在分蘖会损失,植株的分蘖不会超过16个。移栽时应小心,要尽早进行,在马达加斯加试验表明,SRI栽培宜在8-12天秧龄移植产量比较高(表1)。拔秧后应在15-30分钟内移栽。秧苗的小根在土壤中应平展,这有利于根尖向下生长,在分蘖生长前,植株有时间适应新的环境。
2.稀植、单本移栽 农民通常认为每m2种植50株甚至100株的密植可提高水稻产量,然而稀植可增加更多的根系,更多的分蘖,提高籽粒充实度。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中,采用25cm*25cm到50cm*50cm的密度,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生产条件都能达到较高产量,产量差异比较小,两者只差1.6%。这样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种子,移栽1hm2稻田仅需5-8kg种子。而在马达加斯加的传统稻作中,一般每hm2用种子100kg是常见的。SRI栽培每穗粒数可达150-200粒,因而比对照增产90.1%。按传统栽培方式水稻每丛栽种2-3本,根系之间竞争会相当激烈,且限制分蘖发生。在传统栽培情况下,密植被认为是抑制分蘖过多生长最主要的因子。为了增强水稻植株根系和分蘖的发展,使植株间竞争达到最低,采用单本移栽能获得良好的结果(表1)
表1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与传统栽培产量比较表
影响因素 处理 产量 产量差异 单因子增产幅度
( t/hm2) (t/hm2) (%)
秧龄 8天 6.28 2.48 65.3
20天 3.80
移栽本数 单本插 5.43 0.78 16.8
3本插 4.65
行株距 25cm*25cm 5.00 2.37 90.1
14cm*14cm 2.63
3.稻田干湿交替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以最小量灌溉达到改善土壤环境和土壤结构的效果,使根区有更多的氧气,增强土壤的活力。随着土壤干燥,空气代替水分,当下雨和灌溉时,空气向下扩展。稻田干湿交替这种阶段性水分胁迫和氧气的供应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当分蘖开始时,营养生长量小,植株只需少量的水分;当根系建成时,表土干旱3-4天,即使地间有些裂缝出现,也不会引起伤害。在生长期间,如果雨量不足,只需在有利时间进行适量灌溉,如夜间。这样灌溉的用水量可以减少50%,又能达到增产的效果,产量达到5.75t/hm2,比对照增产32.5%。SRI在粘土类型的稻田中应用增产效果更好,产量要比沙土中应用增加81.5%。
4.使用有机肥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发展时用化肥,90年代初化肥价格暴涨后,开始用有机肥作试验。发现用有机肥的比用化肥的水稻产量高,在马达斯加北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使用化肥的产量仅6.2t/hm2,而用有机肥的产量在10.2t/hm2。在土壤肥力低的情况下,如PH为4.2-4.6,阳离子交换量低,有效P为(3-4)*10-6的土壤上,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技术也取得高产。有机肥的使用效果要比N、P、K化肥配合使用效果好,可增产22.5%。
5.中耕除草宜早而多 稻田,中耕除草在移栽后1个月1次。除草的同时,把氧气带入土壤,除草带入的氧气比除草本身更重要。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简化的机械除草机已得到应用。1997-1998年间,在马达加斯加的水稻强化栽培体系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除草(对照)产量为6.0t/hm2,除草1-2次产量7.0-75t/hm2,除草3次产量为9.0t/hm2,除草4次产量达11t/hm2,以除草4次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83.3%。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