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教授级高工评审条件?
中国石油教授级高工评审条件?
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基本条件: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后,取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5年以上,外语水平达到规定要求。 评审条件:
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必须同时具备下列4条:
(一) 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本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在中国石化同行专家中具有较高知名度,能够指导高级工程师或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二) 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具备主持和承担重大工程、科研设计和技术攻关项目的能力,能够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高级任职资格后,近5年具有以下工作经历之一:
1.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承担过重大勘探开发、生产建设、规划设计、新建工程项目或重大科研课题、技术改造、技术攻关项目,参加项目的全过程或负责其中的关键性技术工作,解决过有关专业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
2.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在维护重点生产装置高效运行或检(维)修、抢修的过程中,解决过关键生产技术难题,或在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成效显著;
3.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过国家或中国石化经济预测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或承担过2项以上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并经实践证明先进可行。
(三) 取得高级任职资格后,近5年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1.主持或承担的项目获得过中国石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明奖三等奖以上奖励;或2项以上中国石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奖励,是项目的主要贡献者(等级内额定人员);
2.获得5项以上发明专利(含经过认定的中国石化专有技术),或取得8项以上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以上均需已经被授予专利权),已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开发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经过专家认定,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是主要的专利权人(一般应是前3名);
3.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在大中型勘探开发、生产建设、技术管理活动中,做出重大科学决策部署和规划管理,经实践证明对推动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和科技进步有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取得显著的经济或广泛的社会效益;
4.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并完成过重大科研、工程设计、施工或技术攻关项目,实现重大技术创新或解决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成果通过中国石化(省部级)鉴定;
5.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过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或在引进消化大中型项目、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中,创造性地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或实现重大技术革新,在节能减排、提高产量、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或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中石油国际合作理念有哪些
11月5日,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之际,以“‘双碳’目标驱动下的能源转型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中国石油国际合作论坛暨签约仪式在上海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暨签约仪式,聚焦全球气候治理下油气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油气行业清洁低碳发展路径、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能源转型中的国际合作等议题。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启军、bp集团首席执行官陆博纳、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洪晟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永章主持,国际能源论坛前秘书长孙贤胜主持了“低碳转型与创新发展高层对话”。
侯启军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各领域的低碳减排行动步入快车道,展现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气候危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行动力。
侯启军表示,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86%,控制碳排放,能源领域是关键。作为一家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供应企业,中国石油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问题,全面参与和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道。
侯启军介绍,中国石油精心做好绿色发展顶层设计,明确了以“30/60”硬约束为导向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将新能源业务纳入主营业务发展,制定了新能源新业务发展规划,明确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
中国石油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全力推动甲烷控减,2020年甲烷排放强度较2019年下降6%;全面完成加油站防渗改造,炼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削减45%;持续推进科技减排,积极部署松辽、鄂尔多斯、新疆等CCUS基地。
中国石油积极调整能源供给结构,持续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占比,2020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突破2亿吨,天然气占比首次超50%,油气结构调整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首座加氢站在张家口崇礼试运行,助力“绿色奥运”;曹妃甸地热供暖项目造就唐山首座“无烟城”,多能互补新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石油还大力开展国际绿色低碳合作交流,发起成立“OGCI昆仑气候产业投资基金”,深度绑定投资中国低碳技术及项目。
侯启军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以生产用能清洁替代为抓手,实现新能源新业务良好起步、快速发展。规模化发展地热、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风光气电融合等业务;加强氢能、新材料、CCS/CCUS、新能源服务支持战略布局;超前储备一批清洁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推动中国石油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中国石油力争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5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侯启军提出,中国石油愿继续与各国合作伙伴一起,探讨加强绿色合作的未来之路,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新体系。对于未来的国际合作,提出了五点主张:
第一,深化与国际同行在绿色低碳项目上的合作。未来,中国石油将在绿色低碳能源项目方面,特别是在天然气与新能源业务、化工产品与新材料、绿色低碳投资与CCUS产业化等几大领域,将继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减碳、替碳、用碳、埋碳多措并举,探索碳中和国际合作新路径。
第二,加强与“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在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方面的合作。致力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天然气管道项目合作,构建完善“一带一路”绿色能源通道,建设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优化“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布局,探索新能源开发合作模式,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加强跨文化沟通交流,助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更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
第三,开展与国内顶尖新能源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将与更多优秀新能源企业开展合作,拓宽合作广度,与发电企业、能源设备制造企业、设计和工程施工企业、投融资机构建立合作联盟;通过强强联合,构建完善绿色产业结构和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第四,深化与战略供应商在绿色低碳服务领域的全方面合作。将持续优化供应商资源结构,优先准入节能环保型产品和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大力提升设备能效,加大节能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集成应用;推进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实施绿色采购,开展绿色包装、运输和物流,探索建立上下游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
第五,加强联合研究及国际交流的务实合作。将继续加强智库交流和联合研究,扩大与国内外知名智库及咨询研究机构、大学等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上的战略合作;继续深入推进OGCI框架下的国际合作,继续参与重要国际能源组织的活动,不断提升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能力水平。
黄永章表示,当前,能源行业的电动革命、市场革命、数字革命、绿色革命方兴未艾,特别是在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加速,双碳背景下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更加复杂。中国石油举办此次国际合作论坛,是为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能源转型之路,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等能源体系。
在中国石油国际合作论坛期间,中国石油分别与沙特阿美、梅赛尼斯亚太有限公司、斯伦贝谢、西门子能源、贝克休斯等来自全球33家等合作伙伴签署33份采购协议,合同总金额近155亿美元。
据悉,中国石油自1993年开启国际化发展道路,其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实力已在全球同类国家石油公司中居于首位。多年来,中国石油始终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八年来,中国石油目前在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业务,为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石油工程技术和工程建设服务。“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项目”、“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合作项目”、中国石油“尼日尔阿加德姆石油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入选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最佳实践案例。
刚刚过去的8月,中国石油利用自主技术建成的兰州石化长庆乙烷制乙烯和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乙烷制乙烯装置相继投产,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自主技术建成的乙烷制乙烯项目,被列为绿色节能低碳发展的国家示范工程,对于推动国家能源转型升级、打造石油化工行业新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中国石油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做强做优油气主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坚定不移推进国际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新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与全球同行携手并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就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企业。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