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开发对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潜在作用?
一、什么的开发对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潜在作用?
可燃冰资源的开发对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可燃冰的有效成分是甲烷。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可燃冰大规模的应用到能源领域,会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优化绿色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减少碳的排放量。促进碳循环碳达峰。
二、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优势
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芦台的独特的优势 1、发展机遇优势: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版块――环渤海经济圈已呼之欲出。环渤海经济圈的迅速崛起将为芦台开发区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开发区占居天时地利,享受国家关于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具备优惠条件。确定为唐津两市合作的“桥头堡”,曹妃甸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辐射的“承接区”,在环渤海经济隆起带中占居不可替代的地位。
2、交通优势:
开发区地处京、津、唐腹地,距天津机场、港口二十五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京津唐大都市“后花园”、曹妃甸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辐射的承接区,更是河北与京津基础设施对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地。
“将于2011年建成的唐承(塘沽―承德)高速、国道112线高速路,将分别从南北、东西方向穿区而过,届时芦台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芦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将大大提速。”芦台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作为我省嵌入天津的一块“飞地”,芦台经济开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正在变得“更优”。
3、土地资源优势:
――在全国开发区土地使用饱和的情况下,开发区建设用地供给的基础优势和土地连片的开发优势凸显。现全区拥有12万亩耕地,其中国有土地达5.1万亩,占耕地总量的42.5%,且地平如镜、埂直如线。
――以生态保护作为招商的品牌和方向,如今的芦台开发区依然是鱼翔浅底、碧水蓝天。坚持打造国家级生态开发区,2012年1至8月份,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6.5%,提前确保了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
――通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芦台开发区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仅2012年8个月,全区小城镇建设投资已累计超过8000万元,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镇”,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开发区海拔高度平均2米左右,区境东西两侧的蓟运河和潮白河,河道曲折弯曲,人工挖掘的排灌沟经纬分明,纵横交叉,形成条田,呈现平川沃野的地表风貌。地处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平均600多毫升,土地属潮土类,地下水较丰富,地下静水位埋深10―15米,单位涌水量10立方米左右,地层有5个含水组。全区12万元亩土地,4万人口,人均土地3亩,这在平原富裕地区人均占地已属少见,更为有利的是,其中国有土地5.1万亩,占地用地无需征地,与农民没有利益冲突,如此大的土地资源优势在全国开发区堪称第一。正是基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优势,芦台开发区成了天津市势在必争而唐山又决不放弃的宝地。
4、电力水利优势:
区内电力条件良好,电量充沛。现有35千伏电站5座,总容量5万千伏安。线路总长280公里,其中35千伏线路3条,长30公里,10千伏线路18条,长250公里。经与天津电力局联系,投资3亿多元的22万伏变电站落户芦台,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为芦台提供35千伏出口24个,可以保证我区今后发展建设的电力需求。 水利条件优越,蓟运河、潮白河畔,建有一个流量以上泵站7座,装机总量5735千瓦,扬水能力64立方/秒,排灌体系东西纵横,成龙配套,旱灌涝排,无后顾之忧。
5、产业优势:
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良好,发展迅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芦台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受到国务院的嘉奖,芦台推行的农业机械化、盐碱地改良、水稻旱直播、水旱轮作、奶牛胚胎、半胚胎移植技术等,在全国起过示范作用,全国各地专家和技术人员纷纷到芦台参观学习。年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本土黄牛在芦台诞生,标志着克隆技术的领先地位。种植业发挥国有农业优势,实施“示范带动工程”,承担国家和省科研项目,采用新技术和新品种最多最优。2012年正谋划实施建设“绿色农业园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养殖业发达。全区有优质荷斯坦奶牛5000头,年产优质奶千万吨,年出栏生猪5万头,鸡200万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全国生猪生产基地。合同鸡养殖全国规模最大,辐射周围十几个县区。建成蝗虫养殖基地200亩,规模为全国之最。镁合金项目引领金属材料二次革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已着手谋划扩大规模,扩大领域,做成全国生产基地。传统金属柜具年产铁柜10万套,被誉为“铁柜王国”。自行车园区入区企业达到52家,年产值17亿元,所产车圈衣架等产品上亿套,被称为“车圈大王”。第三产业繁荣兴旺。开发区地处205国道繁华地段,205国道车辆日通过量达到5万辆次,带动了区域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205国道芦台地段饮食、服务、维修、商贸企业达到130多家。
三、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内园区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于2002年4月经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区域规划面积4.03平方公里,位于西宁市城北区,东依北川河,西靠大酉山,距离市中心6公里,距西宁铁路北站4公里,距西宁机场20公里,宁张公路(227国道)和城市快速路(海湖路)从园区东西两侧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园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宽阔,植被条件好,空气清新,适宜生物技术,中藏药和绿色保健食品加工企业的洁净生产。
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以“七通一平”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政策优惠。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机制、企业运作、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以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快捷的服务环境为平台,围绕特色生物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加快推进中藏药企业重组整合,壮大和提升中藏药产业的规模和优势,做大做强生物技术产业,将园区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工业新区和我省重要的生物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西宁经济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于2002年7月由省政府批准设立。位于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甘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距离西宁市35公里、湟中县城6公里,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园区36公里的道路建成通车,铁路运力达到1200万吨,供电能力达96万千伏安,园区供排水、防洪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开工。园区依托青海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及天然气资源的优势,按照特色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了有色金属加工和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为主的材料工业集群。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甘河工业园区建成为西北乃至我国重要的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和镍、铟、金银等稀有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生产基地,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具有较大产业规模的新型工业园区。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2.79平方公里。东起小峡口、西至青海民族学院、北起湟水河畔、南至南山脚下。坐落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东部,距离火车站、货运站4公里,距离西宁机场12公里,距离市中心8公里,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主干道均在园区周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区内地势平坦、面积开阔、环境优美,是青藏高原极具发展潜力、蕴涵巨大商机的地区之一。
园区内建成全长17公里的道路和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配套设施,基本做到了七通一平。区内还建成一座2.5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5.3万平方米的中央商务广场,7万平方米的中小企业创业园,3万平方米的农民安置新村以及部分配套商业、办公、房地产项目。建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商务服务中心,项目入驻审批、土地审批手续、建设手续、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优惠政策兑现以及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申报均在园区管委会实行一条龙办理,对批准入区的企业还实行税收、土地、建设、绿化、消防、人防以及火车票、飞机票、货物托运等代办服务。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于2008年2月14日成立。南川工业园区遵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办区方针,在园区发展方向上致力于“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循环经济、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目标;在产业定位上,以打造“青海国际藏毯城”为核心任务,发展以藏毯为龙头的牛羊毛绒产业集群,推进国际性藏毯生产经营集散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毛纺织产业规模;以承接上游甘河工业园区产业为纽带,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围绕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利用青海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培育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园区已建成了南川河以西、奉青桥至园丁桥1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道路、给排水、供电、天燃气等基础配套设施。“国家知名品牌”青海雪舟三绒集团以及青海藏羊集团公司、青海嘉年绒业有限公司、青海绒业集团、青海美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青海圣源机织地毯有限公司、青海绒毛生产基地、青海裕泰畜产品加工基地、青海藏派毛牛绒分梳基地已入驻,且大部分企业建成并投产。全部达产后预计实现工业产值40亿元。建成了青海羊毛交易中心。园区内的铝加工园、机械加工园、新材料加工园正在编制规划。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