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监测 > 正文内容

为什么观测环境?

2022-11-15 21:19:36环境监测1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视和测定,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

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

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优先监测的意义

优先监测是指对于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或环境中存在的)优先污染物实行的监测。美国是最早对工业污染实施优先监测的国家,早在70年代后期就对各工业类型的污染源和排放的有毒污染物及其处理技术,排放限制作出规定,要求排放优先污染物的厂家采用最佳可利用技术对工业废水、废气进行处理,并对排放的优先污染物实施优先控制与优先监测。我国从“七五”开始立题开展“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研究”,其目标是建立配套的优先监测技术,内容包括:中国水和大气优先污染物黑名单的建立;采样与布点方法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监测方法研究;排放标准与环境标准的制定;质量保证程序研究等。“七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①提出中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②研制7类有毒有机标准物资;③建立配套黑名单的优先监测方法;④研制适用于水和大气的3种采样、进样装置;⑤完善优先监测质量保证程序;⑥增补部分地面水中优先控制有毒有机物的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⑦在工业污染源监测中应用推广。

污染源监测的主要内容有( ) A.工业生产性污染物 B.生活性污染物 C...

A,B,C。

污染源包括空气污染源、水污染源等,污染源监测是一种环境监测内容,主要采用环境监测手段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来源、排放浓度、污染物种类等,为控制污染源排放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是解决污染纠纷的主要依据。

空气污染源包括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又分为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有组织排放源指烟道、烟囱及排气筒等。

无组织排放源指设在露天环境中的无组织排放设施或无组织排放的车间、工棚等。它们排放的废气中既含有固态的烟尘和粉尘,也含有气态和气溶胶态的多种有害物质。流动污染源指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烟尘等。

扩展资料

各级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具体负责对污染源排污状况进行监督性监测,其主要职责是:

(一)具体实施对本地区污染源排污状况的监督性监测,建立污染源排污监测档案。

(二)组建污染源监测网络,承担污染源监测网的技术中心、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并负责对监测网的日常管理和技术交流。

(三)对排污单位的申报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对有异议的数据进行抽测,对排污单位安装的连续自动监测仪器进行质量控制。

(四)开展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污染纠纷仲裁监测,参加本地区重大污染事故调查。

(五)向主管环境保护局报告污染源监督监测结果,提交排污单位经审核合格后的监测数据,供环境保护局作为执法管理的依据。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hjjc/29203.html